地震波形结构分析技术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如今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油气藏,大多数已经被发现,我国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了复杂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勘探时期。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复杂程度的增加和地震解释技术的日趋成熟,地震油气预测技术正朝着精细和实用的方向发展。地震资料储层预测中(如地震属性计算、反演等)往往丢失了两个基本信息:1、不清楚工区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2、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分布规律。因此很难给出井位处地震信号变化的可靠评估,也就很难进行信息外推。为了提高油气预测的准确率,地震信号特征参数的选择以及利用这些参数进行的地震相划分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油气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如今,地震相分析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地震相分析的一些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地震资料储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地震波波形结构及其分布变化规律是重要的地震参数之一。地震波形分类技术是地震相分析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同样遵循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储层预测中,沿层或层段内地震属性分析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对于预测复杂岩性及分布往往具有实际意义。沉积相和岩相的变化总是对应着地震反射结构(与振幅、相位、频率等相关)的整体变化,而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能够体现地震反射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地震波形变化的分析和分类,可以找出地震波形变化的总体规律,从而认识沉积相和岩相的变化规律。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风一段云质岩类储集层是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的主力储层。风城组储集层基质孔隙、裂缝和孔洞三种类型储集空间共存,油气关系复杂。此类岩性储层虽发育孔隙,但连通性很差。只有在岩石强烈破碎,裂缝极为发育的条件下,才能使不连续的孔隙连通成好的储集空间。此类岩性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加上地震方法分辨率的限制,给储层预测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裂缝型云质岩储层有效识别和预测是这一地区储层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通过波形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波形形状的描述方法,采用神经网络分析手段按地震波形结构变化进行分类划相,并用地震相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划分和储层预测。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风一段优质云质岩类储集层进行了识别和预测,为该地区的井位部署提供了储油气相带地震波形结构响应特征、含油气圈闭等结果。
|
|
|
|
1 |
殷积峰;李军;谢芬;程炎;李登华;;波形分类技术在川东生物礁气藏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2 |
刘强;;煤层发育背景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3 |
张巧凤;王余庆;王天琦;;松辽盆地薄互层河道砂岩地震预测技术[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4 |
李方明;苏武;赵国良;赵万优;;地震相特征在阿曼Daleel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7年02期 |
5 |
姜素华;陈敬义;姜雨;李涛;;地震道的分形维计算及在滩海地区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6 |
刘传虎,刘福贵,李卫忠;时频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1期 |
7 |
胡远来,刘明哲;灰色遗传识别在 XX 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8 |
王大兴,史松群,赵玉华;苏里格庙储层预测技术及效果[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3期 |
9 |
兰素清,陆明华;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
10 |
洪余刚,陈景山,成世琦,代宗仰,李凌;瞬时振幅相干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1 |
韩小俊;施泽进;王良军;;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12 |
崔世凌;杨泽蓉;;火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7年01期 |
13 |
刘全新;高建虎;董雪华;;储层预测中的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岩性油气藏》创刊而作)[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14 |
马伯林;陆明华;舒福明;刘健;;地震属性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7年01期 |
15 |
孙卉;徐丽英;周旭红;赵立旻;边少之;;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区有利砂砾岩体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
16 |
苏云;李录明;钟峙;唐娟;;随机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
17 |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渤海海域湖相碳酸盐岩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
18 |
曹琳昱;朱仕军;周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网络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19 |
黄胜兵;叶加仁;朱红涛;杨香华;魏刚;;渤中西环古沟谷与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
20 |
熊艳肖慈珣,包吉山;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储层预测[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