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埋隧道围岩脆性破裂的微震监测及岩爆解译与预警研究

马春驰  
【摘要】:一系列中国西部重大典型工程项目的相继投入和建设(如“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网”等),促使了我国西部大型工程项目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的地下工程及隧道工程。并且,由于隧道工程建设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往往使其具有“深埋长大”的特点。在隧道掘进的卸荷作用下,高地应力围岩内储存的能量急剧释放,致使岩体突然脱离围岩,并伴有声音和弹射等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岩爆。岩爆通常具有突发性、猛烈性和严重的破坏性,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微震监测(Microseismic Monitoring)是一种针对岩体微破裂在空间发育的监测技术。该项技术可用于采集隧道围岩破裂产生的地震波,再利用波形分析获取微震事件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强度等信息。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微震事件及发育速率的捕获,微震监测可以在地下工程岩爆预警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应用于深埋隧道围岩的微震监测精度还有待提高,包括了震源位置的定位精度以及受震源位置影响的震源参数的精度。此外,利用微震信息深入理解岩爆的孕育过程和机理是实现对隧道围岩岩爆灾害有效预警的关键,即利用微震信息解译岩爆的发育过程并提高对其预测预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震源定位技术”、“微震监测分析”和“岩体力学模拟”三种研究角度,即将“地震波动分析”与“岩体力学分析”相结合,以工程实例中的“深埋隧道围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体脆性破裂及岩爆发育过程的模拟与解译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隧道掘进的岩爆预警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此预警方法的实施流程,最终目的为实现对岩爆过程的合理解译与有效预警。通过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针对深埋隧道围岩破裂的微震监测,通过对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方案、岩体波速确定和现场滤噪方法的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交通隧道施工的移动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隧道围岩微震活动的动态连续监测。(2)为提高隧道围岩微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在传统的震源定位方法中引入地震波类型判识、隧道围岩波速模型和残差计算准则,建立了隧道围岩的震源定位方法。对于隧道围岩的波速模型,考虑穿越隧道挖空段的洞壁面波传播效应,通过获取不同岩体泊松比情况下的面波与体波速度的比值,建立了基于传播路径的波速修正公式。在对已知位置人工爆破事件和未知位置微震事件的定位应用中,隧道围岩的震源定位方法获取了比传统定位方法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在对传感器阵列布置方案影响定位精度的探讨中,双洞三断面交错布置方案获取了最合理的隧道围岩残差空间(最小的残差值和最合理的残差分布)以及精度最高的震源定位结果。(3)通过对典型隧道工程围岩微震震源参数分析和微震事件分类研究,从微震监测角度解译了岩爆的发育过程。米仓山隧道K49+920–K49+840岩爆段微震事件可在Log地震能量–Log地震矩空间中分为六个类型,并对应岩爆过程的能量积累、能量转移和能量释放阶段;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和辅助洞岩爆段微震事件可在视应力–Log地震矩空间中分为三个类型。根据矩张量反演及成份分解的结果,米仓山隧道岩爆段出现了大量的张拉破裂事件及相对较少的剪切破裂事件(包含张剪和压剪)。根据矩张量的双力偶分量,判识出围岩内具有两组明显发育趋势的滑移断裂面,并获得其方位及组合关系。(4)为使数值模型能反映实际岩体的脆性破裂机理及伴随产生的微震事件,搭建了联系两者的桥梁,即硬岩的脆性破裂模型。首先,基于粘结颗粒模型引入脆性指标对脆性破裂过程进行评估(储能系数、脆性系数和颗粒冲击动能),提出了反映岩石脆性破裂的微观参数调控原则。模拟岩样的各类力学试验(单轴压缩、三轴加卸载、真三轴加载)结果表明,脆性破裂过程具有特殊的破裂特征和能量演化规律:应力应变曲线呈现较高的变形模量,无明显的屈服阶段,以及迅速的应力跌落;一系列的连锁微破裂在峰后应力阶段的集中发生,使模拟岩样在较小应变时出现破裂的贯通,并产生呈“爆发式”增长的颗粒冲击动能;耗散能在峰后应力阶段急剧增加。其次,引入破裂源评估指标(破裂驱动力和应力降)量化破裂源的动力性质,并实现岩石破裂声发射事件及效应的模拟。最后,提出并组建ACDC-SRM-UJRM方法,实现了工程对象(宏观尺寸)仿真脆性岩体模型的建立,并阐述了其运转过程。(5)为解译和评估岩爆的发育过程及微震事件特征,建立了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方法。反馈于岩体脆性破裂模拟的震源信息可分为三类:震源参数、应力场方位和破裂机理。对紫荆隧道K13+670–K13+770段围岩脆性破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两种参数方案对比脆性和塑性围岩导致的不同破裂过程、微震事件分布及应力场演化。对米仓山隧道K49+920–K49+860段岩爆的分析表明,在岩爆过程中应力场各分量经历了分化、急增和陡降;体积应变经历了降低、轻微回弹和猛烈回弹。相关指标能较好的解译岩爆的发育过程及微震事件簇的力学效应,为预警岩爆提供了可能。(6)从微震监测分析和基于微震特征的岩体脆性破裂模拟两方面,对岩爆过程进行综合解译和判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基于岩爆孕育过程的隧道岩爆预警方法。以米仓山隧道左洞微震监测段K50+250–K50+180开展工程实例分析。在K50+230–K50+200段围岩开挖后,微震事件簇中出现了变形驱动型事件,体积应变出现回弹,动能出现抬升;对下一阶段开挖的模拟预测表明,此区域将发生破裂失稳,应对潜在岩爆进行预警。随后在K50+200–K50+180段围岩开挖中,岩爆发生在滞后桩号K50+210,证实了隧道掘进岩爆预警方法的有效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刚;王建华;徐霞;;微震监测在国内水电站建设的应用实例[J];科技风;2011年19期
2 姜福兴;刘伟建;叶根喜;李伟;;构造活化的微震监测与数值模拟耦合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3 韩瑞亮;李富平;南世卿;郭献章;苏明;万小军;;基于监测非法采矿行为的微震监测功能二次开发技术[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陆菜平,窦林名,吴兴荣,王慧明,秦玉红;岩体微震监测的频谱分析与信号识别[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5 成云海;姜福兴;张兴民;毛仲玉;冀贞文;;微震监测揭示的C型采场空间结构及应力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6 徐奴文;唐春安;周钟;沙椿;梁正召;;基于三维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的水工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7 刘俊;吕顺;吕垒;;矿山微震监测的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20期
8 唐绍辉;潘懿;黄英华;吉学文;;深井矿山地压灾害微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9 孔令海;齐庆新;姜福兴;欧阳振华;;长壁工作面采空区见方形成异常来压的微震监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10 易顺民,赵文谦,蔡善武;岩石脆性破裂断口的分形特征[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1 高永涛;吴庆良;吴顺川;季毛伟;程爱平;杨凯;;基于D值理论的微震监测台网优化布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12 郑萍;;脆性破裂防护在压力容器脆性破裂与设计实践分析[J];河南化工;2010年10期
13 徐奴文;梁正召;唐春安;戴峰;周钟;沙椿;;基于微震监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三维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14 张银平;岩体声发射与微震监测定位技术及其应用[J];工程爆破;2002年01期
15 孙建;王连国;唐芙蓉;沈义峰;龚世龙;;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的微震监测[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16 张伯虎;邓建辉;周志辉;吕洪旭;吴基昌;吴思浩;;大岗山水电站厂房断层控制区域微震监测分析[J];岩土力学;2012年S2期
17 周祥克;;如何有效预防PPR管脆性破裂[J];广东建材;2013年04期
18 谭信荣;陈寿根;杨家松;;基于微震监测的岩爆预报在引水隧洞施工中的运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6期
19 成明遐;乔中栋;于贵良;;微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SOS”微震监测系统预测冲击矿压的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3期
20 赵兴东;李元辉;刘建坡;田军;;红透山矿深部开采岩爆潜在区微震活动性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东;王信;李付臣;魏忠民;刘统玉;胡宾鑫;;矿井微震监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A];2012中国矿山安全技术装备与管理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吕志威;高建东;;声发射与矿山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3 李青石;李庶林;徐宏斌;周舒威;胡静云;;大尺度岩体结构微震监测时间序列混沌特性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沙椿;丁陈奉;徐奴文;唐春安;邹延延;;基于微震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水工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黄玉仁;毛建喜;林朝阳;李庶林;胡静云;;基于微震监测的深埋隧道岩爆预警研究[A];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周济芳;唐烈先;黄满斌;吕品;;TBM掘进隧洞微震监测中的噪音识别与剔除[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世愚;尹祥础;滕春凯;;三维脆性破裂的应力判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吴兴荣;彭立宁;;微震监测台网在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中的研究与运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世愚;和雪松;刘建新;唐林波;;脆性破裂的稳定扩展、失稳与止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斌;郭自强;;岩石脆性破裂过程中电磁辐射的物理机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春驰;深埋隧道围岩脆性破裂的微震监测及岩爆解译与预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佐华;高应力隧洞岩爆倾向性预测与预防措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2 汤世铖;双轴受压花岗岩触发型岩爆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3 李燕芳;高温后花岗岩岩爆的声发射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7年
4 周建;矿山地下采场灾变信息监测预报技术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5 段家银;基于盲信号理论的微震监测数据信噪分离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6 陈润生;基于微震监测的高陡边坡渗透特性演化与渗流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旭;浅层采空区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7年
8 肖玲;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矿山地质灾害分析预测[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9 胡光俊;微震监测在采动地质灾害监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祥祥;微震监测技术在漂塘钨锡矿中的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