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分布规律及圈闭研究
【摘要】:
应用岩溶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应力应变分析和现代石油地质学的新理论,本文
综合研究了阿克库勒凸起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古岩溶储集体的发育程度和展布特征。采用
宏观分析与重点区块深入剖析相结合、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地震精细解释、特殊处理解释
相结合,寻找与确立裂缝、岩溶的地震响应,确定有利圈闭,并进行综合评价,提供了钻
探目标和有利勘探靶区。
通过对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期次的研究,总结了应力场特征及相应的构
造变形规律,分析了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对构造裂缝以及对岩溶的控制作用。在本区奥陶系
具有北东、北西、南北向三组断裂优势方向,其中南北向断裂以张性为主;海西早期形成
的裂缝充填严重,海西晚期裂缝在凸起的南部保存好,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
阿克库勒凸起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长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裂
缝、孔洞系统,构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在区内广泛分布风化壳型岩
溶作用。在本区至少发育4期岩溶作用,海西早、晚期是岩溶发育的主要期次。岩溶作用
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储层发育层段限制在岩溶作
用影响深度范围内。
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了塔河油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裂缝及溶洞的有利发育
区带,指出了阿克库勒凸起大型溶洞的发育部位及缝洞型储集体发育的有利场所。
将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圈闭划分为三大类,五种基本类型,并对各种类型圈闭的主要
发育区及圈闭特征进行了研究。
|
|
|
|
1 |
刘永立;蔡忠贤;;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古岩溶流域的倒淌河及其成因研究[J];现代地质;2009年06期 |
2 |
夏日元,唐健生;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演化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
3 |
洪余刚;陈景山;代宗仰;钱津;;古地貌恢复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奥陶系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1期 |
4 |
牛永斌;钟建华;王培俊;陈鑫;李佳;;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奥陶系露头中的钙华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5 |
蔡忠贤;刘永立;刘群;;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岩溶古水系对接现象及其意义[J];现代地质;2010年02期 |
6 |
蔡忠贤;刘永立;段金宝;;岩溶流域的水系变迁——以塔河油田6区西北部奥陶系古岩溶为例[J];中国岩溶;2009年01期 |
7 |
王宝清,徐论勋;山西兴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4期 |
8 |
吴孔友,洪梅,刘伟;徐黑—埕北断阶区古岩溶测井相与演化模式[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陈强路,王恕一,钱一雄,马红强;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
10 |
万新南,石豫川,郑聪斌,张敏渝;陕甘宁盆地中部深埋藏古岩溶自封闭体系与气、水分布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S1期 |
11 |
姜平,王建华;大港地区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2 |
邬兴威,苑刚,陈光新,王建华,梁冬梅;塔河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J];断块油气田;2005年03期 |
13 |
孙妩菊;;中国石化西北油田获重大发现[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3期 |
14 |
龚福华,刘小平;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J];中国岩溶;2003年04期 |
15 |
刘绍忱;;古岩溶构造聚煤特征之探讨[J];陕煤科技;1985年02期 |
16 |
肖梦华;曹阳;张小波;刘伟伟;;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3期 |
17 |
郑聪斌,冀小林,贾疏源;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1995年03期 |
18 |
王宝清,张金亮;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9 |
吕海涛;张达景;杨迎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古岩溶表生作用期次划分[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6期 |
20 |
周江羽;吕海涛;林忠民;吴冲龙;;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作用模式及控制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