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遗址脊椎动物及古环境研究
【摘要】:
2001年2月,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震惊海内外。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动物群,特别是其中那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的动物遗存的研究,分析古代气候的变化规律;通过孢粉分析方法或对其他植物遗存的研究复原古代植被,进而了解古代气候的变化情况。其他与古代气候变化相关的变化,比如古土壤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古河流的水动力状况等,也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环境变化规律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金沙遗址发现的脊椎动物,除犀牛外,其他属种都是我国现代动物地理分区中东洋界亚热带地区(包括四川在内)共有的属种。这些脊椎动物的组成和保存特点及其反映的自然条件,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森林广布、野生动物繁茂的成都平原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家畜饲养和狩猎活动。
2.通过对金沙遗址~(14)C的研究,金沙遗址的绝对地质年龄为:距今2930年±70年~2265年±85年。
3.通过孢粉分析得出成都平原地区植被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局部地区为低洼的湿地,生长着大量喜湿的蕨类植物,在平原周围较高的丘陵和山地上生长着乔木。总体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存在着温暖湿润和温暖干旱的气候交替的现象。
4.通过对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可以得出广汉粘土层的形成具有同源成分特征。元素含量在剖面上部、中部和下部呈规律性变化,其中Th,U,Ta,Hf,Rb,Zn,As,K,Na和Sr等元素含量变化是源区物质分解和沉积环境共同影响造成的。广汉亚粘土层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表明它是在变干趋势的环境中形成的。说明金沙遗址的古环境有变干旱的趋势。
5.通过对遗址中古河道砂的粒度分析,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该古河流是一条反映较干旱环境的曲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