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
【摘要】: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动态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测井地质学、储层地球物理、地质统计学、油藏开发工程理论以及这些学科和技术的协同综合,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采取点面结合以及动静结合的方法,开展缝洞碳酸盐岩油藏开发阶段描述研究。在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方面作了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主要包括:
(1)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3D地震资料层拉平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方法,初步勾绘了古地貌的基本轮廓,研究了岩溶古地貌、古水系对岩溶缝洞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地貌单元对储层储集空间发育程度的影响。
(2) 在地震模型正演和地震波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内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处理解释,开展了地震资料的多属性、多参数综合分析,确定了储层和地震属性参数间的关系,开展储层预测及评价研究,总结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3类缝洞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深化了对裂缝、溶洞发育带空间展布规律的认识。
(3) 以地质统计学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多参数聚类分析技术为手段,利用试井资料及其它开发动态资料,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研究和求取了反映岩溶储层非质性的物性参数;研究和探索了一套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开发储集质量单元的定量划分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不同单元的储层质量评价参数,深化了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
(4) 运用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理论和技术,以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缝洞单元”的概念,提出和建立了一套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开发地质、油藏工程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思路及方法,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细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1 |
杨秋来,俞春阳,钱书红;塔河油田深层砂岩油藏描述研究[J];新疆地质;2003年03期 |
2 |
王继成;曹敬华;;塔河油田奥陶系T704单井缝洞单元油水分布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08年05期 |
3 |
陈淦,邬巧梅;21世纪对油田开发地质标准提出的挑战和客观要求[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1997年10期 |
4 |
刘玉礼;谈河南省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4年03期 |
5 |
文谨,王瑾;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及其开发利用——以北京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6 |
黄文东;珍惜水资源 开发水资源[J];水利科技;1996年04期 |
7 |
程玉鸿,张俊军;韶关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S1期 |
8 |
周作明;走向广阔的乡村——广西旅游资源开发系列研究·乡村篇[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
9 |
李忠,孟兆军;黑龙江省野生浆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J];林业勘查设计;1999年01期 |
10 |
陈惠民;加快技术创新 促进我国海洋工程开发[J];中国海洋平台;1999年03期 |
11 |
孙福广!264000;驾驭资源结构调整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年06期 |
12 |
凌大琦,庄国绅;山西省应吸引外商共同开发煤层气[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6期 |
13 |
刘俊杰;粤西海洋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构想[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4 |
张德新;地下水资源:陕西实施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年04期 |
15 |
李淑萍;吉林省问荆资源的开发利用[J];吉林中医药;2000年03期 |
16 |
景才瑞;论中国西部开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7 |
孟昭曜;力学教学贴近生活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2001年06期 |
18 |
林孟涛;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年03期 |
19 |
申洪源;山东蒙山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20 |
丁莉,周红英,柳先进,向成彪;恩施州水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