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与电离层TEC异常

马新欣  
【摘要】: 目前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物理解释众说纷纭,孕震过程与电离层异常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大陆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观测站数据,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针对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分析了27个震例在地震期间电子含量的时间序列变化、GPS卫星与观测站路径穿刺点位置电子含量变化,预测了震中区域。通过GPS数据解算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的方法计算TEC精度可以满足电离层扰动特征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1)完成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的分析工作,研究其中20个震例结果表明有13个震例TEC值出现负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震前1~5天;3个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电离层表现为正异常现象,集中在地震发生当天、震后一天;4个震例在地震发生前7天到地震发生后7天电离层没有出现明显的扰动现象,地震期间TEC变化平缓。 2)出现负异常的13个震例中8个震例显示GPS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观测站垂直上空电子含量变化越明显,距离震中700km以外的观测站上空电子含量在地震活动前后几天没有出现明显异常现象,TEC变化基本在0.5个TECU以内。大部分震例表明地震并没有引起距离震中700km以外观测站上空电子含量变化。 3)大部分震例中地震没有引起GPS卫星与观测站路径穿刺点位置电子含量在短时间内的扰动。部分震例体现了磁场与电离层时空异常特征有很好一致性。 4)地震期间电离层出现负异常扰动的天数集中在震前第5天、第4天、第2天、第1天,负异常出现在震前第5天、第2天的概率在85%以上,正异常集中出现在地震当天、震后第1天。 本文研究中取得的一些认识表明,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可以清楚地获取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特征,研究认为利用GPS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是可能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地震带来的启示[J];新疆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2 张友联;;深部流体与地震成因的研究[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3 毕青;续外芬;金志林;沈坤;马丽霞;付虹;;滇南地震异常特征及M≥5地震预报技术方案研究[J];内陆地震;2011年02期
4 ;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J];时间频率公报;2011年06期
5 ;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J];时间频率公报;2011年07期
6 张学民;泽仁志玛;申旭辉;蔡军涛;赵庶凡;熊攀;陈化然;欧阳新艳;;地震前后电离层截止频率处电场频谱强度变化分析——以2006年汤加M_W8.0地震为例[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7 朱治国;王晓强;刘代芹;李杰;祝意青;;2005~2009年喀什—伽师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8 郭婷婷;徐锡伟;;有限元法在构造应力场与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9 瞿伟;张勤;王庆良;李振洪;;渭河盆地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及区域构造活动性[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时军;何均;;地震孕育系统的超熵判据[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吴云;施顺英;周顾愚;龚凯虹;;断层运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之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白武明;滕春凯;王新华;;地震孕育过程的流变断裂力学分析[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4 顾芷娟;李彪;肖晓辉;范思源;别婉林;;华北东部地壳中角闪岩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傅容珊;黄建华;薛霆虓;常筱华;;基于GPS观测的应变能的时空格局及强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背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友华;胡奉湘;燕为民;童迎世;饶云阶;洪迅;吴帅;;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机制的新探索[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史磷华;;与浅源地震孕育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场的电性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周友华;;地震孕育物理机制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周友华;胡奉湘;燕为民;童迎世;丁丹;;地震孕育发生物理机制的新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贵霞;郭鹏;申旭辉;孟国杰;李建勇;;汶川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特征的观测与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社平;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扰动形态分析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2 徐彤;中低纬电离层模型及其异常现象相关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朱正平;电离层垂直探测中的观测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4 王伟涛;基于人工震源的区域尺度介质波速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潘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李正;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袁运斌;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9 陈化然;强震成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王霄;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变化和扰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欣;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与电离层TEC异常[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程艳;基于GPS研究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3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4 占亮;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电离层扰动特征的初步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5 何玉晶;GPS电离层延迟改正及其扰动监测的分析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欧阳新艳;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异常的方法初探[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7 韩玲;区域GPS电离层TEC监测、建模和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8 何宇飞;利用DEMETER卫星电场数据对汶川地震的电离层效应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9 郑菲;临震次声异常产生的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保民;软件高频多普勒接收机设计与实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能否利用电离层扰动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2 王宁;地震预警——有待破解的世界性难题[N];贵州日报;2008年
3 王露;许多地震难以准确预测爆发时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徐敏;城市如何提升“抗震度”[N];解放日报;2008年
5 冉瑞奎 李嘉巍;空间天气影响民生安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副市长 陈兴銮;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 努力做好东营市防震减灾工作[N];东营日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李健亚 瘦驼 刘夙;人类依然无法准确预测地震[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任媛;地震监测预报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宁;地震后 亟须科学自救互救[N];中国人口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赵亚辉;即便千日无震 不可一日不防[N];人民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