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震源扫描算法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
【摘要】:
理想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其结果应具备分辨率高、稳定性强和客观性好的优势,同时要兼顾计算效率。而现有的方法给出的结果,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如果把震源破裂过程看作若干小震源连续发震的过程,那么其反演就可以等同于对这些小震源进行时空定位。这样,便可以利用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简称SSA)进行震源破裂过程反演。该方法于2004年由Kao和Shan提出,是一种通过波形对震源分布进行定位成像的方法。它不需对震源进行先验假设,仅利用从波形数据算出的“亮度函数”,来检测在给定的时间和位置是否有地震震源。通过扫描一个给定时空范围,可以探索其中的整个震源序列分布。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结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SSA算法的分辨率,引入了τ-p变换对原方法加以改进,用以分离面波。利用面波低速、匀速的特点,以及面波在τ-p变换下对发震时刻的明确指示效果,实现对破裂过程的精确刻画。
为了检验改进后的SSA方法用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的效果,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并试算。模型由一条地震破裂带和一个台网构成,破裂带被离散化为9个子事件,由8个台站组成的台网提供面波记录。这些面波记录数据由面波模拟方法生成,经过波形脉冲化处理后,用SSA方法进行扫描计算,精确地恢复了所有子事件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初始位错。计算中没有加入任何人为干预,在保证了结果客观性的前提下,显示出了该算法良好的计算稳定性。
改进后的SSA算法得到的“亮度函数”即各个子事件的初始位错,即相当于直接给出了破裂带各段的滑动位移分布信息,预示该算法可用以进行震源破裂过程反演,且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强和客观性好的特点。
|
|
|
|
1 |
陆阳泉,钱家栋,刘建毅;大型花岗岩标本缓慢膨胀破裂过程中电阻率和声发射前兆特征的实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2期 |
2 |
秦嘉政,刘祖荫,张俊伟;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
3 |
牛兴平;吴斌;;EAST等离子体破裂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7年04期 |
4 |
陈学忠;吕坚;王慧敏;;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地震;2008年01期 |
5 |
林邦慧;董大南;胡小幸;;用复合形法反演1966年3月8日马兰6.8级地震及3月22日东汪6.7级地震破裂过程[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
6 |
闻军;勾宪斌;赵京轶;;邢台石膏矿矿震孕育过程及警示[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2期 |
7 |
E.L.Olson;R.M.Allen;王晓权;;地震破裂的确定性性质[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2期 |
8 |
秦嘉政;刘丽芳;钱晓东;;根据地震定标律研究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特征[J];地震研究;2008年S1期 |
9 |
孙萍;彭建兵;殷跃平;吴树仁;;黄土拉伸试验及其破裂过程仿真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
10 |
张艳博;刘善军;;含孔岩石加载过程的热辐射温度场变化特征[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
11 |
伍向阳;岩石剪切破裂过程能量损耗的评估[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2期 |
12 |
苏有锦,刘祖荫;丽江7.0级地震震源环境及其破裂过程讨论[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
13 |
范家参;包括激发和衰减的粘弹性Ⅱ型破裂过程的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6年08期 |
14 |
张之立,方兴;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一种新的方法及其应用[J];地震学报;1988年01期 |
15 |
范家参,徐平;有激发和衰减的有限长裂缝Ⅱ型破裂过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2年05期 |
16 |
陈学忠,盖增喜,周仕勇,郭铁栓,朱令人;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
17 |
毛燕;刘娜;段洪杰;张潜;;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08年S2期 |
18 |
范家参;包括激发和衰减的走滑断层破裂过程的解析解[J];地震研究;1982年03期 |
19 |
;预破裂中声波信号参数特性[J];内陆地震;1996年01期 |
20 |
;信息光学 光学滤波与频谱分析[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