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古巴斯坳陷奥陶系烃源岩分布研究
【摘要】:
塘古巴斯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塔中低凸起与塔南隆起之间,面积2万km2。奥陶系是塔里木盆地主要含油气层系,也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构成层序,研究区塘古巴斯坳陷及邻区奥陶系主要由浅水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以及碎屑岩组成,前期的勘探实践证明,塔中南坡是否发育下古生界烃源岩已经成为制约该区油气勘探部署的关键问题。
本次研究范围以塘古巴斯坳陷为中心,涵盖和田、塔中、满加尔等周缘部分地区。根据相序法,利用露头和钻井资料划分沉积旋回和层序,编制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曲线,在井、露头约束条件下进行地震层序划分对比,并在地震层序解释基础上,编制等时地层单元地层等厚度图、进行沉积盆地原型恢复、根据钻井资料、局限台地坡折至凹陷区内充填地层厚度恢复古水深,开展沉积环境分析、沉积速率分析以及地震相分析,建立了塘古巴斯坳陷奥陶系烃源岩发育分布模式,并以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发育层系为主要研究目的层,进行沉积速率与TOC含量分析,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
(1)通过沉积盆地原型恢复,认为塘古巴斯坳陷是早奥陶世末期形成的前陆凹陷,早中奥陶世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晚奥陶世为前陆深水凹陷。
(2)根据塘古巴斯坳陷结束期层序S13在塔中局限台地南北凹陷充填沉积的特征,根据台地大致为海平面、充填沉积地层厚度恢复了古水深图,认为塘古巴斯坳陷在晚奥陶世均处于半深水-深水沉积环境,研究区及邻区主要发育台内凹陷(满加尔)、前陆深水凹陷(塘古巴斯坳陷)、局限台地(塔中),广海陆棚(混积)等沉积环境。
(3)利用塔中29井、塘参1井各准层序组厚度与TOC含量关系,得出准层序厚度与TOC含量成反比关系,反应在研究区沉积速率对烃源岩发育有明显控制作用。
(4)通过地震相分析揭示了中及上奥陶统烃源岩发育的可能相带,主要是塔中南坡-塘古巴斯坳陷北部以及满加尔凹陷的弱-中振幅连续反射相。
(5)根据古水深图确定半深水-深水区范围,再根据从塘参1井和塔中29井厚度与TOC关系分析得到函数,利用S10、S11的地层厚度、TOC平均值,对三个层序TOC分布作了两种推算,塘参1井的TOC值岩心、岩屑样品所测试数据有很大差距,认为露头约束方法更为可信,塘参1井岩心测试数据较为可信。
(6)塘古巴斯坳陷上奥陶统的主要沉积物源来自凹陷东南,离物源较远的西北角即塔中局限台地中西端坡折带以南斜坡、塘北2-中3井一个圆弧的以北地区为中-差烃源岩发育分布区;满加尔凹陷在塔中12井往北均为较好烃源岩发育区。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18.13
|
|
|
|
1 |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2 |
肖中尧,黄光辉,卢玉红,张秋茶,吴懿;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原油成因分析[J];沉积学报;2004年S1期 |
3 |
肖中尧,张水昌,赵孟军,曾强;简析塔中北斜坡A井志留系油气藏成藏期[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
4 |
蔡习尧;李越;;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J];地层学杂志;2008年04期 |
5 |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的古生代油气资源[J];中国地质;1987年03期 |
6 |
肖中尧,卢玉红,桑红,潘振中,李毓丰;一个典型的寒武系油藏: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油藏成因分析[J];地球化学;2005年02期 |
7 |
马安来;金之钧;张水昌;王毅;;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6年06期 |
8 |
于炳松,陈建强,陈晓林,梁世友,林畅松;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高熟海相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J];地球科学;2004年02期 |
9 |
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王飞宇;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10 |
张国成,王廷栋,徐志明,王招明,赵孟军;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期次多来源油气聚集特征[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
|
|
|
|
1 |
陈满朝,焦志峰,崔宝琛;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带寒武—奥陶系生烃潜力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
2 |
陈强路,王恕一,钱一雄,马红强;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J];沉积学报;2002年04期 |
3 |
刘海涛;赵锡奎;李坤;苏永辉;刘韵;;阿克库勒凸起碎屑岩圈闭特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4 |
董国臣,孙景民,张守鹏,梁冬梅;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储集规律探讨[J];中国地质;2002年04期 |
5 |
林忠民;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形成条件[J];地质论评;2002年04期 |
6 |
闫相宾,韩振华,李永宏;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探讨[J];地质论评;2002年06期 |
7 |
闫相宾,张涛;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J];地质论评;2004年04期 |
8 |
李会军;丁勇;周新桂;张林炎;张文才;;塔河油田奥陶系海西早期、加里东中期岩溶对比研究[J];地质论评;2010年03期 |
9 |
白龙;石远华;石磊;谯文浪;;新疆伊吾县马依当地区二叠纪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J];贵州地质;2007年02期 |
10 |
李国政;李兴威;王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J];海相油气地质;2006年03期 |
|
|
|
|
|
1 |
徐跃通,周保华,黄福生;山东平阴地区中元古代层状硅质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2 |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3 |
顾乔元,杨威,王清华,赵仁德,刘效曾;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4 |
田景春,曾允孚;贵州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5 |
傅家谟,汪本善,史继扬,贾蓉芬,盛国英;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Ⅰ)——油气成因与评价[J];沉积学报;1983年03期 |
6 |
范德廉,叶杰,杨瑞英,黄忠祥;扬子地台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J];沉积学报;1987年03期 |
7 |
夏新宇,洪峰,赵林,张文正;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有机相类型及生烃潜力[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8 |
丁振举,刘丛强;碧口群热水沉积硅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流体作用[J];沉积学报;1999年S1期 |
9 |
彭军,田景春,伊海生,夏文杰;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热水沉积作用[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
10 |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蒙午阳;;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构造体系与强震活动趋势[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4期 |
2 |
番绍益,张孝志,陈仁杰,胡居文;锡林坳陷区含油远景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2期 |
3 |
穆日孔;范斯;;东台坳陷区第三纪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J];江苏地质;1988年04期 |
4 |
康玉柱;;准噶尔盆地中部坳陷区成藏特征[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2期 |
5 |
林梁;贺西地区中生代沉积坳陷划分及油气远景概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4期 |
6 |
丁孝忠,郭宪璞,彭阳,纪云龙,李喜臣,张韬,刘丽军,王易农;新疆塔里木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
7 |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跃参一井获新成果[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2年01期 |
8 |
娄继国,苏东阳,陈麦朵;黄河冲积平原地热[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6期 |
9 |
康玉柱;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年04期 |
10 |
马宗晋;曲国胜;陈新发;;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及分区[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