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县维城乡前、后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摘要】:
汶川特大地震产生的震害历史罕见,尤其是沿着地表破裂带,房屋成带倒塌,由断层错动带来的地质灾害也随处可见。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不断推进,地表破裂带附近的农居重建以及当地人们重要大型工程建设,都需要从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附近震害调查入手,详细了解地震以地表破裂带附近地质灾害的特点。所以为保证当地居民人身财产和建筑物安全,研究维城地区地质灾害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发展趋则是很必要的,对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和灾区重建有重要意义。
另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时常威胁人们生活,例如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日益突出,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影响地质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也不断加剧,为此,国家拨出了大量的专款来治理地质灾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茂县维城乡前、后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分析危岩体结构、变形与河谷演化耦合关系后认为:
(1)前山危岩体变形是在软硬相间的层状反倾坡在河谷下切过程炭质千枚岩发生塑性变形导致上覆变质砂岩发生倾倒变形、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松动,形成平行临空面的长大拉裂缝,加之岩体破碎,震后危岩体逐渐崩塌解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分析前山危岩体结构、变形与河谷演化耦合关系后认为:前山危岩体变形是在软硬相间的层状反倾坡在河谷下切过程炭质千枚岩发生塑性变形导致上覆变质砂岩发生倾倒变形、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松动,形成平行临空面的长大拉裂缝,加之岩体破碎,震后危岩体逐渐崩塌解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对维城乡后山危岩体及堆积体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认为后山堆积体为一古滑坡。滑坡形成前为一变质砂岩和千枚岩构成的顺向坡且顺坡面走向陡倾长大结构面发育,峡谷期河流的快速下蚀作用使斜坡前缘形成陡立临空面,重力作用下,坡体后缘顺层滑移拉裂并最终整体滑动形成古滑坡,本文运用理正软件搜索古滑坡潜在不稳定滑面,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和评价,认为其局部复活但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
|
|
|
1 |
Erik Romijn;曹玉清;;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的一般方法及其在荷兰的应用[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2 |
魏宣利;河北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9年02期 |
3 |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动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05期 |
4 |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4期 |
5 |
安勇胜,李福祥,索有贤,杨延兴,逯积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地质灾害及防治[J];青海国土经略;2001年02期 |
6 |
王群,杨顺泉,魏军才,李佐海,李贵仁;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
7 |
吴长江
,叶隆生
,胡先松;这样的监测员好!——记一次地质灾害成功避让与监测员胡存锋[J];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
8 |
郑永林,宁立波,毛绪美,马传明;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王志禄,张燕,孙畅;陇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
10 |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速报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7年14期 |
11 |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支撑[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4期 |
12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征稿简则[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
13 |
陈小军;陈卉;;百姓的保护神——记全国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郑鹏标[J];浙江国土资源;2011年08期 |
14 |
汪海;广西几种主要地质灾害及其形成特点[J];南方国土资源;1993年01期 |
15 |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年02期 |
16 |
张永康;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J];中国地质;1999年05期 |
17 |
廖椿庭;地质灾害的监测及监测系统[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3期 |
18 |
张攀华;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回顾及今后的任务[J];湖南地质;2000年01期 |
19 |
陈百炼;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02年04期 |
20 |
余祖湛;秭归成功防治地质灾害之我见[J];湖北地矿;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