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
【摘要】: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是由于各种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渣堆的存放位置不合理,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导致坡面渣堆移动或滑移、崩塌而产生的坡面泥石流现象。在三峡库区大规模的城镇迁建过程中,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几乎所有的工程场地都是以开挖整平为主,开挖下切深度几米至几十米,这势必产生大量的工程弃渣。随着三峡库区新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因工程弃渣处置不当而造成坡面泥石流的事件越来越多,在三峡库区这种泥石流现象普遍发育,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性。由此可见迫切需要对这种有别于自然坡面泥石流,由工程弃渣形成的特殊坡面泥石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以试验方法为主要手段,对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所完成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
(1)本论文通过搜集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和大量水文、气象、地质、地貌资料,对重庆库区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形成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说明从地形地貌条件、降雨条件上十分有利于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物源调查,重庆境内经济建设过程中因城镇、道路、矿山开产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弃渣数量多、分布广、稳定性差,为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2)通过对重庆库区工程弃渣现场取样,进行了X射线光谱分析,室内敏感性试验:工程弃渣的比重、饱和度、含水量、天然容重及渗透系数试验,不同饱和度的渣体剪切试验,得出了c、?与含水量,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试验图。
(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知: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是前期降雨和短历时雨强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降雨是前提条件,短历时雨强是直接条件。
(4)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考虑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渗流力、静水压力及雨滴击溅力推导了坡面渣堆的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运用算例进行了验证,进而结合地貌动力学和土体力学性质理论,建立了库区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形成的力学机制。
(5)通过室内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模型试验,主要进行了坡面工程弃渣体在坡度低于25°,前期降雨为120mm及短历时降雨强度为16.7mm/10min的降雨组合下的泥石流形成过程试验。通过分析坡面渣体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地表位移高程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揭示了工程弃渣型坡面泥石流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地貌和力学特性。
|
|
|
|
1 |
毛汉英,高群,冯仁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产业选择[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
2 |
秦建成,高明;三峡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以重庆忠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4年01期 |
3 |
伏永朋;常宏;谭建民;韩会卿;;三峡库区老坟园残留阶地型斜坡稳定性评价[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5年04期 |
4 |
祁生文;伍法权;常中华;刘海燕;司维兵;;三峡地区奉节县城缓倾层状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5 |
焦世珺;钟成华;邓春光;;浅谈流速对三峡库区藻类生长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年02期 |
6 |
王世元;;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务必把好事办好——在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移土培肥工程”项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
7 |
彭琰;;三峡库区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23期 |
8 |
刘晓;苏维词;;三峡库区(重庆段)涨落带生态风险源分析及其防范[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
9 |
罗来明;;以科技创新破解三峡库区的“环发矛盾”[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
10 |
王孔敬;;三峡库区多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旅游业的深度发展[J];江苏商论;2010年05期 |
11 |
王兴义;;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J];才智;2011年13期 |
12 |
刘殊,吴金清,张志祥,向红梅;三峡库区资源植物调查初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年03期 |
13 |
杜佐华,严国安;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改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
14 |
孙冷,黄朝迎;三峡库区秋雨的气候演变规律[J];地理学报;2000年S1期 |
15 |
章国兴;论三峡库区“水、土、人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6 |
刘德,申学勤,李永华;三峡库区夏季旱涝成因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J];四川气象;2000年04期 |
17 |
;我国治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工程进展顺利[J];大坝与安全;2002年05期 |
18 |
黄闰泉,张风,戴均华,刘源望;三峡库区移民区曲溪小流域能源利用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9 |
史玉虎,王栋,潘磊,程云,朱仕豹,邓中美,王杰锋;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降雨变化与径流的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
20 |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