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条件下抑烟改性沥青开发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摘要】:沥青路面以其良好的路用性能被交通行业广泛应用。但高温状态下,热拌沥青混合料产生和聚集的沥青烟会危害施工人员身心健康、造成环境污染。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高温条件下改性沥青烟雾产生机理与抑制技术研究”,开发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揭示其在高温条件下对沥青烟的抑制机理,系统研究抑烟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在确保路用性能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沥青烟的释放,实现沥青路面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沥青烟释放危害、沥青烟治理技术和沥青烟测定装置研究现状;基于重量法,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高温条件下评价抑烟效果的方法;根据物理吸附原理,优选纯净聚丙烯纤维棉作为高性能吸附介质,结合冻干技术,研发了一套集沥青烟产生、收集、排空装置于一体的沥青烟测定装置,试验证明该装置简单,稳定、高效、可靠;
2、对影响沥青烟释放关键因素的研究表明,拌合速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是导致沥青烟释放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搅拌沥青、油源和种类的差异、沥青和空气载体的含水量也对沥青烟释放量产生影响;
3、按照沥青阻燃、有机物非极性吸附、物理吸附和有机物非极性同时吸附等原理,针对性的选择了不同类别,可能具有抑烟效果的十一种材料,配制抑烟沥青,根据沥青烟释放量和路用性能,优选出膨胀石墨作为抑烟剂,开发抑烟复合改性沥青。
4、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综合热分析(TG-DSC)试验研究证实可膨胀石墨掺入沥青,在高温条件和长时间热拌过程中,产生部分膨胀,石墨层片主要被沥青轻质组分溶胀,轻质组份和多环芳烃吸附于膨胀石墨表面或部分插入膨胀石墨层片间并形核结晶长大,范德华力和晶格能的束缚有效抑制了其在热拌过程中的逸出释放;膨胀石墨中的氧化性膨胀剂在拌合过程中会扩散进入沥青,使沥青一定程度被氧化(老化),导致改性沥青的塑性减弱,表现为改性沥青延度降低,并影响改性沥青软化点,使其有所升高。
5、提出制备抑烟复合改性沥青的详细方法;采用“均匀设计”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设计方法,以控制沥青烟释放量和保证胶结料路用性能为目标,开发基于膨胀石墨、SBS和环氧大豆油的抑烟复合改性沥青,研究和提出了材料最佳组成比例;证明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抑烟率达到了60%,抑烟性能优良。
6、常规沥青试验、RTFOT老化性能试验、Brookfield黏度试验与动态流变试验证明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感温性小、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水损性好,优于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相当,路用性能良好;
7、沥青混合料试验分析证明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和较好的抗疲劳性能,满足低温性能使用要求(冬温区、冬冷区);揭示了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轴向应变(轴向应变速率)与加载时间的回归方程,加载蠕变方程、动态模量(相位角)主曲线和主曲线回归方程;
8、氧浓度燃烧试验、烟密度试验和混合料无约束、约束燃烧试验分析证明,发生火灾时,抑烟复合改性沥青路面能够发挥阻断沥青路面燃烧的作用;掌握了抑烟复合改性沥青的阻燃机理。
9、提出了抑烟复合改性沥青和抑烟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参考技术指标。
本文的系统研究表明,抑烟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可以大幅降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烟释放量,路用性能良好,为降低沥青烟的危害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
|
|
|
1 |
吴宣齐;;新型复合改性装饰板通过鉴定[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2 |
成玉华,朱炜,余剑英;IPP加入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1995年02期 |
3 |
李文化;张广彬;;改性剂对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性能的影响[J];中国建筑防水;2006年03期 |
4 |
冯增国,侯竹林,王恩普;少烟复合改性双基(CMDB)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J];推进技术;1994年06期 |
5 |
杨志刚;提高硅酸钠耐水性的复合改性技术[J];化学建材;1995年03期 |
6 |
韩世涛,唐宝林,李秀成;复合改性聚苯乙烯乳液防水涂料[J];新型建筑材料;1999年04期 |
7 |
李庚英,熊光晶,陈晓虎,陈力强;抗酸腐蚀复合改性水泥砂浆的研制及其性能[J];混凝土;2000年06期 |
8 |
杨钟,翁阳,许永明;聚乙烯及其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J];石油沥青;1998年04期 |
9 |
朱家齐;“高等级路面用高聚物复合改性沥青技术及其工业化装置研究”通过鉴定[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年04期 |
10 |
高翔,张瑞华;谈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拌和质量控制[J];港工技术;2004年04期 |
11 |
蔡振平;金维华;李明勋;;Al-F复合改性LiMn_2O_4的结构和性能[J];功能材料;2006年11期 |
12 |
柯志烽;夏正斌;王国有;陈焕钦;;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涂膜耐水性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06期 |
13 |
张豪侠;;复合改性双基发射药的新配方及无辗压工艺[J];现代兵器;1981年12期 |
14 |
李国忠;高子栋;马庆宇;;聚丙烯纤维和有机乳液复合改性脱硫建筑石膏[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4期 |
15 |
钱春香,邱云峰,解建光,肖庆一,王修田;三元复合改性国产沥青的研究[J];华东公路;2003年05期 |
16 |
韩卓;潘丽军;姜绍通;;复合改性改善小麦面筋蛋白功能性质的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7年05期 |
17 |
陆杰;;硫磺与DCP复合改性沥青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5期 |
18 |
窦怀琛;;几种新型胶乳及其复合改性简介[J];山西建筑;1986年Z1期 |
19 |
郭吉坦;张波;;SBS与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05期 |
20 |
钟士云;向克勤;;聚合物和粉煤灰掺合料复合改性砂浆的力学性能[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