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飞速提高,失地农民生计问题急剧凸显,并向整体性社会问题转化。虽然各级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了政策性补偿,但失地农民的整体生活状况依然堪忧。一方面表现在城市生活适应性弱,融入困难,很难享有与市民相同的权益;另一方面体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稳定,层次低,就业收入普遍偏低。此外,社会保障、劳动力保护、教育、培训等方面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将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对失地农民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解决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对于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其可持续生计为研究目标,立足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面临的困境,抓住劳动力这一要素,通过凸显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来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具体而言,是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国内外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基本理论,从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实现条件、劳动力商品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困境。提出了加强再就业培训教育、完善技能培训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子女教育投入等多项提高失地农民及其子女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政策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完善劳动力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及推进户籍改革等相应辅助措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最终还是着落在失地农民自身,只有抓住劳动力这个要素,提高其劳动力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再加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真正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