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恢复决策的系统分析模型研究
【摘要】: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与保持生态
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对于农
业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奉节移民安置区为例,讨论分析了
如何建立农业生态恢复决策的系统分析模型及应用。
1、明确了农业生态恢复的含义。所谓农业生态恢复,就是把农业看作一个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农业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
动规律,采用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组分、结构、布局
和配置进行优化调控,促进人、生物和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生态系统和经济
系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农副产品和生态环境的需
要的过程。其含义:(1)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2)
以不断提高系统的生产率、稳定性、持续性为目的;(3)是通过人为调控来实现
的。
2、在确定农业生态恢复决策的系统分析建模边界内容时,首先弄清农业系
统与环境关系。从调控角度来看,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系统;从特
性角度来看,农业系统具有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三大具体功能,以及存在、
运行和发展于自然环境,对环境依赖性和反作用大,表现出脆弱性。其次从农
业系统本身结构和外界环境问题两方面入手来界定建模边界内容。农业系统结
构应着重分析土地利用平面结构、种植业结构、系统立体结构、农户家庭经济
结构等四方面;外界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人类向农业系统补充物质或能量、信息
等有关问题。
3、为了确定系统递阶层结构各层构成因子,着重分析了奉节移民安置区农
业系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发现:(1)安置区农业系统结构不尽
合理,①土地利用平面结构比例不协调;②种植业结构仍以粮食为主,经饲作
物比例过低;③稻田果园等系统立体结构缺乏多层次利用;④农户家庭经济结
构以粮猪果型为主,十分单一;⑤农业系统辅助能输入结构仍以无机肥为主,
有机肥等其它物质输入较少。(2)三峡工程对移民安置区农业系统不利影响加
重。(3)水土流失、人为污染、干旱等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4、结合奉节移民安置区农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农业生态恢复的
目的与目标、途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农业生态恢复决策的系统递阶层结构构
成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决策的系统递阶层结构的层次分析模型。
模型包括A、B、C、D四个层次,A层为目的层,以提高三峡库区广义农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三峡水库的修建与高效持续运行为
目的:B层为途径层,包括改善社会环境,发展广义农业,改善自然环境三个
因素;C、D层为方法、措施层,C层包括改善农村环境等10个因子,D层包
括发展二、三产业等38个因子(决策层)。通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
序和总排序,来确定农业生态恢复的主要决策变量(总排序权重值较大的人由
于层次分析模型确立的决策变量,主要是宏观变量,不便于实施。本文便进行
了决策的优化调控,以粮仓产量、种植业和林业产值、土壤年侵蚀量、资金投
入量为目标,建立起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考虑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评价比选
有效解较困难,特将原模型转化为模糊最优化模型,建立各个目标函数对理想
状态模糊集的隶属函数(满意程度),通过满意度来求解最优方案。
5、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意见)结合专家确立了各层因子
的相对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模型,得出奉节移民安置区生态恢复的十大决策
因子: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②发展果、桑园;③建梯地梯田;④扩大林地;
⑤物质多层次多途径利用;③猪牛羊禽蛋结合:①以有机肥为主的肥料等物质
投入:③规模经营:③粮经饲绿结合;徊改善交通条件。通过调查收集的数据,
对前四个决策因子进行了优化调控,得出奉节移民安置区决策调控的高目标、
中高目标、中目标、低目标四种方案。其中以中高目标最佳。即坡改梯4630
公顷,中低产闭改造3840公顷,果园新增170公顷,柔园新增230公顷,造林
9724公顷。到2010年种植业和林业产值达24798.82万元,较1998年增长
54.03%,年均增长率为3.38%;粮食产量达到8.9895万吨,较19%年增长
48.83%,年均增长率为3.11%;上壤侵蚀量达92.933万吨,较1998年减少
30.38%。年均递减率为二.75%。森林覆盖率达25.90%,较 1998年增加 18石0%。
|
|
|
|
1 |
李天煜;我国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事业问题剖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3年06期 |
2 |
郭和蓉,卢小良,廖宗文,毛小云,叶振邦;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J];草业科学;2004年09期 |
3 |
马松尧,王刚,杨生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5期 |
4 |
夏汉平,黄娟,孔国辉;油页岩废渣场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
5 |
潘树林,王丽,辜彬;论边坡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
6 |
王志宏,李爱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基质改良研究[J];中国矿业;2005年03期 |
7 |
闫芊,何文珊,陆健健;湿地生态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湿地科学;2005年03期 |
8 |
华国春,李艳玲,黄川友,梁川,王杰;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6期 |
9 |
王小杰;曾海英;;浅论生态恢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10期 |
10 |
常秋玲;康鸳鸯;;河南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浅析[J];中国矿业;2006年11期 |
11 |
王存存;陈东田;王永佼;;论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6期 |
12 |
李根柱;张增志;韩海荣;张利梅;;蓄水渗膜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13 |
蒙莉莉;;德兴铜矿生态恢复工程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
14 |
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方伟东;;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年03期 |
15 |
张硕;;湖水生态系统分析及其生态恢复策略初步研究——以浙江省千岛湖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11期 |
16 |
韩力峰,郭爱国,刘野新;火力发电厂贮灰场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初步研究[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
17 |
陆静依;;美国环保署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恢复指导性原则[J];上海水务;2001年01期 |
18 |
李红柳,李小宁,侯晓珉,邓小文,孙贻超,赵文喜,张寿生;海岸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
19 |
杨玉刚;海河流域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恢复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07期 |
20 |
黄春晖,高峻;生态构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