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基因在家蚕中靶向整合及线粒体载体研究
【摘要】:
家蚕是蛋白质高效转化生物,具有周期短、繁殖率高、后代个体数多、能大量饲养等优点。蚕丝业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家蚕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其基础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开展其转基因研究的基础条件正日趋成熟。家蚕转基因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特异品种培育和生物工程制药上,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实际意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由于外源基因在宿主中能进行复制整合与表达,并受制于受体基因组遗传背景的调控,因此转基因本身成为一个理想的功能标记,在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研究方面颇有价值,如近来时空特异性顺式调控元件及其远程作用力、反式作用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基因协同表达、复合型启动子/增强子外源基因的反馈调节以及染色体内重组等一系列重要发现就得益于转基因模型;在品种改良方面,可改良家蚕的某些性状,如抗病性、性别控制、改进蚕丝的品质和加工性状等;在生物反应器开发方面,还可利用转基因家蚕生产工程蛋白及高附加值产品,如人抗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但遗憾的是家蚕不能象哺乳动物那样,可通过受精卵显微注射—细胞培养—受精卵移植—发育成成熟个体的途径制作转基因个体,而只能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蚕卵的方式来实现。但蚕卵卵壳坚硬,卵黄丰富,外源基因难以穿透坚硬的卵壳进入细胞核;并且目前的整合载体不够理想,外源基因即使转移到家蚕受精卵中,也很难稳定整合到家蚕基因组中,这两点限制了家蚕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本论文针对这两个问题,以精子介导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家蚕丝素重链基因进行基因打靶,探讨了精子介导法导入外源基因的优越性、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滞留与整合、同源重组发生的动态过程,以及用线粒体DNA作家蚕转基因载体的可行性等。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
1.引导同源重组的同源臂池的构建
为了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整合策略,使外源基因能定点整合到靶位点,又不破坏宿主基因的启动子、内含子等表达调控元件,令外源基因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达到最小,我们以丝素重链基因2号外显子为整合靶位点,以便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其间,为此,需要在其两端接上与丝素基因同源的DNA片段,以引导同源重组的发生。分析丝素重链基因2号外显子结构,发现其由12个结晶区与11个不定型区相间排列而成,于是扩增其结晶区作同源臂。但由于结晶区GC含量高,序列内部重复性高,二级结构复杂,常规PCR无法扩增出目的产物。本研究通过调整反应体系缓冲液pH值、采用高保真pfu DNA聚合酶和Klenow酶组合、加缓解二级结构的有机试剂甲胺、换引物多步扩增而成功实现了重复区片段R02-R11的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进pUC19质粒载体中,就构建成同源臂
$S
池。这为高GC含量、高重复性模板、较长靶序列复杂PCR扩增提供了可借鉴之路。
将Tris叫 缓冲液的幽提高到8.8刁.2u5℃),以补偿因温度增高带来的 l讥下降,
而避免脱瞟吟事件的发生,才能保证长序列PCR的顺利进行。
高GC含量使模板二级结构复杂而稳定,一般热启动难于解开,而变性温度过高、时
间过长又不利于DNA聚合酶的活性作用发挥,于是借助能缓释模板二级结构的有机试剂
甲胺扩增高GC含量模板。
/u0M聚合酶比T叫酶有更高的保真复制性能和热稳定性,更有利于高(儿含量模
板的扩增。PCR热循环完成后,加入具有3’6’核酸外切酶活性的Klenow片段温育,
能切除误配碱基,而降低多步扩增中碱基误配级联扩增的错误。
2.槽子介导法向家蚕导人外源基因
先将外源目的GFP基因克隆到质粒PUC19的多克隆位点,再将克隆的结晶区序列R05
和m 分别引入到GFP的两端,得到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同源打靶质粒[,GFPLR。
将打靶质粒酶切线性化后,分别注入到雌蛾交配囊和雄蛾贮精囊,-与正常蛾交配产卵,
分析外源基因在当代的情况。实验结果,精子介导法制作转基因蚕的阳性率约为20-40%,
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但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外源0*A在受精卵中是不均匀分0泊0,同
一蛾区也存在嵌合现象,有些个体是转基因蚕,有些则不是,这就增加了转基1).]蚕筛选
和继代的难度。将外源DNA‘注射进雄蛾贮精囊比注射到雌蛾交配囊后代有更’,:j的阳性
率,且同蛾区嵌合现象轻些。
3.外槽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滞留与鳖合
为了探索转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探讨了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滞留和
整合情况,发现外源基因随精子进入家蚕受精卵后,在整合前有一个滞留期,/l{该时期
发生一系列染色体外重组、修饰事件:注入的外源0*A分子末端发生蚕食,随行一部分
分产发生分子间连接产生线状多联体,其游离端是重组的优选位置。一部分分J,产生分
子内连接,头尾相连成环状。环状多联体在不断参与连接过程中再开裂成线状,开裂位
置是随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S882
|
|
|
|
1 |
张晓岚,陈农安,祁国荣,陆长德;抗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即刻早期蛋白基因的三联核酶的设计和性质[J];病毒学报;1996年04期 |
2 |
黄君霆;桑蚕的可动遗传因子[J];蚕桑通报;1999年01期 |
3 |
张峰,赵昀,黄荣,祁国荣,陆长德,陈秀,黄君霆;绿色荧光蛋白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J];蚕业科学;1997年03期 |
4 |
周丛照,李振刚;真核基因转移、整合和表达载体MAR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4年12期 |
5 |
王宏伟,邱信芳;同源重组在基因定点整合应用中的评估[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4年01期 |
6 |
陈付学,吴锋;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J];甘肃畜牧兽医;1998年05期 |
7 |
李振刚,吴秋莺,王为民,康凡,吴健,范久戈,陶万珍;以模板活性染色质转移家蚕基因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9年01期 |
8 |
李振刚,周丛照,唐恒立,范久戈;YAC介导的天蚕丝素基因向家蚕的转移──天蚕丝素基因-YAC克隆在家蚕的表达[J];昆虫学报;1997年01期 |
9 |
戎锐,李振刚;家蚕转基因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1998年03期 |
10 |
李振刚,周丛照,唐恒立,范久戈;YAC介导的天蚕丝素基因向家蚕的转移及其在F_2代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1995年24期 |
|
|
|
|
|
1 |
谢永芳,舒坤贤,梁亦龙,袁帅,张继承;小鼠胚胎发育中期肠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1期 |
2 |
王子良,许丽艳,李恩民;质粒制备和反应温度对嵌套缺失技术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2期 |
3 |
康振桥;季艳霞;杨志勇;苏光;崔彦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亚型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3期 |
4 |
安刚;黄天华;谢庆东;王德刚;;pCXN2-mIZUMO对C57BL/6小鼠生育能力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4期 |
5 |
朱斌;杨罗艳;赵晓昆;;膀胱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与金属硫蛋白-3表达的关系[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5期 |
6 |
毕玉平,廖俊杰,单雷,王兴军,徐平丽;番茄双抗TMV和CMV基因工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7年06期 |
7 |
单雷,毕玉平,王兴军,徐平丽,李广存;双抗TMV和CMV转基因番茄后代的遗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8 |
葛宏华,孙莉宁,张其瑞;家蚕血淋巴蛋白的发育变化和BmLSP的纯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9 |
韦传宝;贾玉成;杜宇;;芋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0 |
徐家萍,刘明辉;转基因家蚕与家蚕、天蚕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
|
|
|
|
|
1 |
廖顺尧,刘运强,鲁成,周泽扬,向仲怀;家蚕线粒体ND2、COⅠ和若干t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动物学报;2002年03期 |
2 |
翟红本;河南省柞蚕品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北方蚕业;2000年04期 |
3 |
陈燕茹,许秀华,赵中明,张文霞,戴灼华;Drosophila immigrans果蝇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初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4 |
孙延波;李菁华;史红艳;;mIL-4昆虫表达载体pIZT/V5-His的构建及其高效表达[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
5 |
缪云根;昆虫转座子及在家蚕中的应用[J];蚕桑通报;2004年02期 |
6 |
王韵,周泽扬,朱勇,鲁成,程道军,向仲怀,杨彪,曾华明;RAPD分析技术在家蚕品种鉴定实践中的应用[J];蚕学通讯;1998年01期 |
7 |
田村俊树,李斌
,张袁松;转基因昆虫研究[J];蚕学通讯;2001年04期 |
8 |
刘春;徐汉福;陈玉琳;李春峰;张美蓉;夏庆友;;家蚕转基因研究及肌动蛋白A3启动子的表达分析[J];蚕学通讯;2007年03期 |
9 |
邓华山;关于柞蚕蛹期感光解除滞育的效应[J];蚕业科学;1980年02期 |
10 |
宫剑云,潘传荣;柞蚕卵感光时间及温度与出现滞育蛹的关系试验初报[J];蚕业科学;1982年01期 |
|
|
|
|
|
1 |
吴乃虎,王钢锋,阎景智,郭玲,严绍颐,秦鹏春;草鱼和鲤鱼线粒体 DNA 的分离纯化及其 COI 基因的分子克隆[J];动物学报;1991年04期 |
2 |
何新,刘桂生,陈清轩,魏庆信,陈永福;转基因猪外源基因染色体定位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8年02期 |
3 |
郑军恒,茹刚,茹炳根;人胎肝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4 |
须贝悦治;司马杨虎;;通俗遗传学——家蚕人工生殖及其利用 Ⅱ 人工授精和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J];蚕学通讯;1992年04期 |
5 |
赵季英,王清芝,李景福,张秀珍,陈忠,邹文云,薛炎林,田荣乐,张彩华;栗蚕蛹DNA诱导柞蚕遗传变异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5年04期 |
6 |
张果;异科精子在蚕卵中的命运[J];蚕业科学;1987年04期 |
7 |
许家喜,金声;罂粟花粉十七肽类似物和片段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7期 |
8 |
许家喜,蔡孟深,石佑恩;曼氏血吸虫合成多肽抗原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3期 |
9 |
许家喜,蔡孟深;曼氏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Sm26/2的抗原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12期 |
10 |
周丛照,李振刚;真核基因转移、整合和表达载体MAR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