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悬浮胚性愈伤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nodMDH基因的导入
【摘要】: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上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全世界有39.5亿hm~2酸性土壤,其中可耕土壤面积为1.79亿hm~2,如何解决酸性土壤的铝害问题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在世界上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种植面积大,应用广泛。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耐铝苜蓿新品种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实验建立了一套完整实用的苜蓿转化新体系,并将nodMDH基因导入到保定苜蓿中,为利用生物技术改良苜蓿品质搭建了基础平台,并对nodMDH基因的耐铝效果做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
1、建立了保定苜蓿的农杆菌介导悬浮胚性愈伤遗传转化体系。利用二次再生分离得到高频体胚再生系;利用110~120rpm在液体UM中悬浮胚性愈伤,得到大量均一的对农杆菌敏感的胚性细胞;利用该感受态胚性细胞为转化受体,避过叶盘转化中农杆菌侵染和抗生素筛选对外植体胚性能力的伤害;确定了最佳共培养基浓度(1/4UM)、最适pH值(5.3)以及共培养时间(3d);对乙酰丁香酮的使用量做了摸索,确定了最佳使用量为100μmol/L;鉴别了各种畸形抗性体胚和次生胚的成苗能力,生于胚根和胚轴上易于分散的次生胚最容易成苗。
2、利用该体系将nodMDH基因导入苜蓿栽培品种一保定苜蓿中。转基因苗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照并无明显差异。根相对生长量实验证明转基因植株具有一定的铝耐受性,在20μmol/L的Al~(3+)浓度下比对照具有更高的根相对生长量。铝溶液长期处理的根系外部形态具有较大差异,从根尖、根中部和根茎交接处做了比较,发现对照的根系软腐并有紫色菌着生,而转基因植株根系相对保持正常。
|
|
|
|
1 |
陈晨,乔代蓉,白林含,马梵辛,贺顺姬,曹毅;农杆菌介导的杜氏盐藻Dscbr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 |
庞晓斌;李彦舫;;紫花苜蓿胚状体形成中的二次诱导[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年01期 |
3 |
张丽君;;浅谈苜蓿的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10期 |
4 |
李存满;李兰芳;张勤增;吉力;汪芳;;河北紫花苜蓿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0年03期 |
5 |
石界;;半干旱区紫花苜蓿地上干物质量增长动态[J];干旱气象;2007年02期 |
6 |
刘丽馥;于德洋;王孟龙;;在不同基质中苜蓿根瘤菌与紫花苜蓿共生匹配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
7 |
李文娆;李晓慧;张岁岐;张彤;山颖;王磊;山仑;;紫花苜蓿根系活性对PEG胁迫的响应[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8 |
王蓟花;周雨凡;贺伟;韩建国;玉柱;周立刚;;大孔吸附树脂对苜蓿皂苷的吸附和解吸附作用(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
9 |
;紫花苜蓿[J];生命世界;1976年04期 |
10 |
彭玉梅,崔鲜一;紫花苜蓿生育与气象条件的研究[J];内蒙古气象;1996年02期 |
11 |
张相菊,刘稀松,张玉霞,刘明香;山丘区坡地种植紫花苜蓿蓄水保土效果研究[J];山东水利科技;1998年04期 |
12 |
曾庆飞,孙兆敏,贾志宽,韩清芳,刘世新,易华;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5期 |
13 |
沈长华;刘晓霞;;南平市紫花苜蓿种植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
14 |
刘红平;李晓霞;王晓娟;;紫花苜蓿的传粉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J];生态学杂志;2008年05期 |
15 |
王凤鹤;杨甫;耿金虎;袁宝玲;;人工释放苜蓿切叶蜂的营巢行为观察[J];昆虫知识;2008年05期 |
16 |
张冬梅;张丽娟;霍秀娟;王俊慧;杨恒山;;紫花苜蓿施用腐殖酸肥效应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7 |
杨启国,张旭东,杨兴国;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紫花苜蓿耗水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3年04期 |
18 |
王祺,王继和,徐延双,崔宏明;干旱荒漠绿洲紫花苜蓿的节水灌溉及水效益分析——以民勤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4年03期 |
19 |
王鑫;肖朝霞;刘灵霞;;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景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0 |
潘俊良;王成章;;紫花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的进展[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