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研究
【摘要】: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的尺度不同,其影响因子和变化规律也随之变化。稻田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维持和提高土壤碳含量水平。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土自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大气CO_2可能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田块、区域等尺度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1.0.25~0.02 mm微团聚体较多可能是研究区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分布的特点,占42%以上。各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成单峰分布,2~0.25mm粒级有机碳含量最高;从总量来说,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0.02mm粒级,其次是0.02~0.002mm粒级。各处理土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剖面分布差异明显,土壤团聚体中2~0.25mm粒级的有机碳分布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分布最为接近,表明此粒组是有机碳的骨干成分。
2.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与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剖面相似,自上而下有机碳降低较为平稳。在一定范围内,耕层有机质含量与粘粒含量呈直线相关。人类活动(如作物种植顺序、轮作、耕作和管理实践等)影响其颗粒含量的分异是显著的。垄作免耕土壤颗粒组成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层间分异现象,常规平作、垄作翻耕和水旱轮作土壤颗粒组成剖面分布比较平稳。耕作措施主要影响35cm层段的土壤颗粒分布格局,这可能与耕作频率、干湿交替、施肥、秸秆还田等有关。各处理剖面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层间增加的梯度不同。在35cm层段,常规平作土壤容重增加68.18%,垄作免耕增加45.83%,垄作翻耕增加21.37%,水旱轮作增加30.43%。在35cm层段除垄作免耕迅速增加外,其余各处理均保持平稳。
3.定位试验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绝大部分符合正
|
|
|
|
1 |
王义祥,翁伯琦;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J];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
2 |
王百群,吴金水,吴振海;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0期 |
3 |
张雷,严红,魏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其分解因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4 |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
5 |
姜小三,潘剑君,李学林;江苏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通报;2005年04期 |
6 |
李赟;贾宏涛;董自红;蒋平安;;新疆伊犁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7 |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
8 |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马忠社;;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
9 |
阴红彬;韩晓日;谢芳;杨劲峰;曹宏杰;;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6期 |
10 |
田志强;李畅游;史小红;李卫平;赵胜男;;乌梁素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储量特征[J];节水灌溉;2011年03期 |
11 |
陈建国;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方晰;;鄂西南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度及其影响因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2 |
黄承才;;浙江省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茶(Camellia sinensis)园土壤碳库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3 |
童成立,张文菊,王洪庆,唐国勇,杨钙仁,吴金水;三江平原湿地沉积物有机碳与水分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5年06期 |
14 |
柳红东;陈梅;王爱英;张磊;;新疆石河子棉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5 |
于建军;杨锋;吴克宁;李玲;吕巧灵;;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16 |
孙国峰;徐尚起;张海林;陈阜;肖小平;;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
17 |
王鹏程;邢乐杰;肖文发;黄志霖;潘磊;曾立雄;;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
18 |
慈恩;杨林章;马力;唐玉姝;程月琴;殷士学;;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
19 |
Mohammed Alamgir;M.Al-Amin;;异速模型评估森林植被生物量有机碳储量(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8年02期 |
20 |
罗吉文;;人为扰动导致土壤碳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低碳农业视角[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