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及其近缘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摘要】: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多年生草本,其干燥根及根茎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丹参的唯一来源。四川省中江县是川丹参的道地产区,因其色红,肉厚,有效成分含量高而享誉海内外。本研究以四川省中江产丹参为研究对象,对川丹参的炮制工艺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鉴别、检查项等方法,建立了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的质量标准;并对各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丹参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采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及其近缘种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丹参及其近缘种的质量控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丹参炮制工艺的研究:本实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确定了川产道地丹参各炮制工艺的最佳参数:炒丹参最佳工艺为,取净丹参片,70~80℃炒制5 min,饮片色泽加深,具焦香;酒丹参最佳工艺为,取净丹参,20%的黄酒浸润60 min,100-110℃炒制5 min,饮片具酒香;醋丹参最佳工艺为,取净丹参用20%的陈醋浸润60 min,70~80℃炒制20 min,饮片具醋香。
2.丹参各炮制品质量标准研究: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各鉴别、检查项等方法,分别对各炮制品进行了考察;以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为对照对各炮制品进行TLC鉴别,结果显示各炮制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均显示斑点;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分别测定了各炮制品中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学考察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分别是原儿茶醛为95.2%,丹酚酸A为94.1%,丹酚酸B为91.4%,隐丹参酮为96.5%,丹参酮Ⅰ为97.9%,丹参酮ⅡA为98.0%, RSD依次为1.7%,1.9%,2.0%,1.8%,1.4%,1.0%;含量测定表明,经炮制后,丹酚酸A的含量显著提高为295%-317%;丹酚酸B含量的提高率为17.1%-18.1%;而其余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上,暂定各炮制品质量标准为:炒丹参、酒月参、醋丹参水分均不得高于13.0%;总灰分含量为、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过7.20%、0.820%,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5.0%、34.0%;原儿茶醛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0.0400%、0.0400%、0.0300%,丹酚酸B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1.80%、1.80%、1.80%,丹酚酸A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0.190%、0.180%、0.180%,丹参酮Ⅰ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0.007%、0.008%、0.008%,隐丹参酮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0.0300%、0.0400%、0.0400%,丹参酮ⅡA的含量依次不得少于0.0800%、0.0900%、0.0900%。
3.丹参饮片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HPLC法以丹酚酸B为参照物对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建立炒丹参共有峰28个,酒丹参33个共有峰,醋丹参34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表明该分析方法重复性较好,为丹参饮片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4.同时测定丹参及其近缘种有效成分的研究:采用HPLC-UV法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6种有效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方法,并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和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真实可靠;平均回收率分别是原儿茶醛为95.2%,丹酚酸A为94.1%,丹酚酸B为91.4%,隐丹参酮为96.5%,丹参酮Ⅰ为97.9%,丹参酮ⅡA为98.0%,RSD值依次为1.7%,1.9%,2.0%,1.8%,1.4%,1.0%。提取方式为:药材粉末加纯水索氏提取4h后,残渣以80%乙醇为提取剂,超声提取20min,合并两次提取液,浓缩定容,即得。应用优选方法测定21个样品的六种有效成分,结果表明,原儿茶醛含量以四川中江产组培大叶丹参(0.347%)最高,丹酚酸B的含量以甘西鼠尾草(4.87%)最高,丹酚酸A的含量以四川中江组培小叶丹参(0.712%)最高,隐丹参酮含量以山东泰山产丹参(0.322%)最高,丹参酮Ⅰ含量以三叶鼠尾草(0.125%)最高,丹参酮ⅡA含量以三叶鼠尾草(0.201%)最高。
|
|
|
|
1 |
李慧芬;张学兰;;正交法优选酒丹参炮制工艺[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2 |
孙建中;祁东利;赵佳丽;贾天柱;;正交试验法优选盐炙沙苑子炮制工艺[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3 |
张怀;单国顺;于晓黎;孙建中;贾天柱;;柏子仁制霜工艺比较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4 |
马家骅;杨明;许润春;;醋延胡索炮制工艺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5 |
詹宪法;;浅谈中药炮制工艺[A];湖北民政医学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
6 |
李先端;毛淑杰;程丽平;江文君;;大黄炮制规范化研究[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周孟辉;蒋孟良;;香附炮制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8 |
蒋海强;李慧芬;;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工艺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9 |
董春永;张学兰;胡瑞娟;;正交优选法筛选荷叶炭的最佳炮制工艺[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10 |
苏艳桃;杨明;胡昌江;;青黛的现代炮制工艺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