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桉根系分解对三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选择未种植过巨桉的农田沙壤土(土壤I)和2a生巨桉根系土壤(土壤II)作为培养基质(土壤类型一样),分别设置对照和加入巨桉根系2种处理,即对土壤I,设置不加根系(记作CK1)和加入根系50g(记作T1)2种处理;对土壤II,也设置不加根系(记作CK2)和加入根系50g(记作T2)2种处理,以小白菜、鸭茅和菊苣作为受体,通过为期80d的盆栽试验,观测3种受体植物形态生长、光合作用、抗性生理特征,分析巨桉根系分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感作用,并采用GC-MS法测定了巨桉根系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1.巨桉根系在土壤中分解对3种受体生长及生理代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土壤I:①巨桉根系在土壤I中分解并未对小白菜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和游离脯氨酸(Pro)不同程度积累,气体交换能力和光合色素含量得以提高,光合速率、光合潜力和光适应范围得以增大;②对鸭茅而言,巨桉根系在土壤I中分解抑制其光合色素含量的积累,但对其生长、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有所促进,对其SP含量影响不大而抑制了Pro的积累;③菊苣的光合色素、光合速率、光适应范围、气体交换及光合潜力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对低浓度CO2的利用能力减弱,且在黑暗下呼吸消耗增多,因此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土壤II:①巨桉根系在土壤II中分解,小白菜光合色素、光合速率和气体交换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光合潜力、光适应范围减小,生长明显受到限制,SP和Pro积累减少,但其SS含量变化不大;②鸭茅的生长受到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其光合色素、光合速率、气体交换有所增加,SP和Pro的积累增多,但其SS的响应不太明显;③与在土壤I中分解相比,巨桉根系在土壤II中分解能对菊苣生长产生相对较强且较快的抑制作用,对其光合色素产生抑制作用也较快,且对其在各光强下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其光合潜力、光适应范围的抑制程度更大。
2.巨桉根系中的主要有机成分有2,6-二叔丁基对甲酚、1-甲基,1-乙基-环己烷、十八烷、二十烷、二十二烷、正二十三烷、二十四烷、二十五烷、二十七烷、二十八烷、正三十烷、p-谷甾醇、N-甲基苯乙胺、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这些物质中,烷类最多,占63.8%,其次是p-谷甾醇,占31.2%。经7个月的分解,巨桉根系中各主要有机组分的离子流图的峰值降低或消失,只有p-谷甾醇仍存在较大的丰度,而烷类物质基本分解消失。
3.根据上述结果,巨桉根系在分解过程中,其释放到土壤中的烷类物质可能是主要的化感物质来源,然而结合其在2种土壤中分解可对同一受体(如本文的小白菜)生长产生作用的差异性,暗示了巨桉根系在土壤中分解很可能不是简单地释放烷类作用于受体的过程,而是这些烷类物质经过土壤学过程后衍生出的其它物质作用于受体的过程,或通过影响微生物数量、组成等土壤特性来间接影响受体的过程。
4.巨桉根系在2种土壤中分解均未明显改变3种受体体内活性氧代谢平衡,没有造成3种受体明显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因此巨桉根系分解可能并不会诱导受体体内活性氧的明显积累,或者根系分解虽然导致了受体体内活性氧的明显积累,但非酶抗氧化剂在清除活性氧的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甚至比抗氧化酶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本研究为巨桉人工林营造中选择适合的间作植物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巨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孙汉洲,赵芳,李志辉;用细胞膜脂脂肪酸成分分析法筛选抗寒巨桉种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2 |
陈式松;ABT生根粉提高巨桉种子发芽率[J];江西林业科技;1994年05期 |
3 |
石轶松,王米力,石大兴,孙雁霞;巨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年02期 |
4 |
张丽萍;巨桉扦插[J];广西林业科学;1994年02期 |
5 |
黄从德,胡庭兴,赖家明;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
6 |
仲崇禄;赤红壤表土育苗施石灰后施P、Zn、B对巨桉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
7 |
黄德龙,黄秀美,陈华;巨桉优质营养袋苗培育新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00年02期 |
8 |
吴勇刚,张健,冯茂松;不同密度巨桉纸浆林的生长效果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9 |
周其林,张华,段守荣,刘安珍;遂宁市巨桉引种试验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
10 |
赵强,何景鑫;巨桉育苗技术[J];四川林勘设计;2002年03期 |
11 |
张秀华,江瑞荣,范桂华;巨桉播种育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3年S1期 |
12 |
徐伦先;巨桉、尾叶桉及其无性系在思茅地区引种栽培适应性论证[J];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03期 |
13 |
邹小兴,梁一池,孙小霞;巨桉家系主要产量性状遗传相关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年03期 |
14 |
杨模华,薛鹏,庞统,李志辉,刘友全;巨桉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经济林研究;2003年03期 |
15 |
胡天宇,李臣坤;巨桉种源引种选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6 |
仲崇禄;六种土壤类型上巨桉苗缺素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
17 |
陈远乐;巨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8 |
冯茂松,张健;巨桉叶片营养DRIS诊断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9 |
兰明忠;巨桉嫩枝扦插育苗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5年02期 |
20 |
梁国清;巨桉二代萌芽更新适宜伐根高度的选择[J];引进与咨询;2003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