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鸭茅品种(系)间杂交F_1、F_2代农艺性状变异及SSR分析
【摘要】:鸭茅是世界优良牧草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我国鸭茅种质资源丰富,但育成品种较少,且多数为引进品种,引进品种适应性相对较差,限制了鸭茅在我国广泛栽培利用。杂交育种可综合有利基因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牧草品种。目前我国尚未通过杂交手段培育出鸭茅品种,本研究以表型和SSR分子标记相结合,对12个四倍体、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组合及6个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2组合作出初步评价筛选,以期得到优良的鸭茅育种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12个四倍体鸭茅和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个体的旗叶长度、宽度,倒二叶长度、宽度,株高,茎粗,节长,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共9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杂交F1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超亲优势:四倍体、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旗叶宽度超亲优势明显,在所观测农艺性状中杂种优势最大;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茎粗、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超亲优势明显;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节间长度超亲优势明显,而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杂种优势较弱,平均杂种优势显著低于四倍体。杂交F1代的抗锈病能力、越夏能力都较亲本有所提高,并筛选出部分抗性强的优势组合:宝兴×YA02-116、YA02-116×宝兴、川东×宝兴、宝兴×川东、宝兴×楷模、楷模×宝兴。F1代正反交间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单株生物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
2)对12个四倍体鸭茅和4个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个体进行SSR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遗传多样性丰富,一致性较低。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的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2%,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9,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为0.42;二倍体鸭茅材料间杂交F1代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5%,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1,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为0.30。以亲本遗传距离与杂交F1代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做相关性分析,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P0.05)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r=-0.892,P0.05),遗传距离可预测这两性状杂种优势。
3)对12个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1代组合进行筛选,得到6个性状优良的F2正反交组合。对F1、F2代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进行比较,只有宝兴×YA02-116(F2)旗叶长、株高、单株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其F1分别增长12.9%、1.8%、0.3%。其他组合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增幅不明显,部分呈小幅下降。对F2代田间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F2与F1相比,茎部性状大多与F1无显著性差异,且株高、分蘖数、单株生物量变异大多高于Fl。正反交组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与Fl相比有所减少。
4)对筛选出的6个性状优良的四倍体鸭茅材料间正反交F2组合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通过SSR扩增带型分析,发现F2与亲本的共有带较Fl增多、亲本缺失带减少、子代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杂合程度,表现出向稳定群体过渡的趋势。F2代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较Fl降低,降低幅度在4.5-37.5%不等。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为0.23,平均Shannon遗传多态性指数0.33,均小于F1。而F2子代间的遗传距离大于Fl子代间遗传距离。
|
|
|
|
1 |
郭景红;李玉国;赵海;姚炎帝;;早熟、机采杂交棉F_1、F_2不同果枝层位纤维品质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36期 |
2 |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抗虫杂交棉F_1与F_2的经济性状相关特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
3 |
李玉宏;倪书邦;贺熙勇;马静;;澳洲坚果SSR体系的建立及F_1代的鉴定[J];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09期 |
4 |
张胜负;乔振国;;凡纳滨对虾F_1代、F_2代生长比较实验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0年11期 |
5 |
潘栋梁;张改生;牛娜;马守才;张国慧;汪奎;;杂交小麦F_1与F_2品质组配规律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规律的研究初报[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6期 |
6 |
张志刚;钟吉萍;王仁祥;朱景明;王洪;梅正鼎;;栽培因子对转基因棉F_1、F_2纤维品质影响的优化模型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
7 |
李清军,昝志生,宋少娟,朱向玉,上官林庆,王刚;滤线栅焦距f_1~f_2临床应用阈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年06期 |
8 |
赵一帆;张新全;刘伟;马啸;黄琳凯;谢文刚;;不同倍性鸭茅杂交F_1代SSR分子标记鉴定及比较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
9 |
董静;张运涛;王桂霞;金万梅;钟传飞;王丽娜;常琳琳;;五叶草莓与凤梨草莓种间杂交F_1代的形态学及SSR标记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11期 |
10 |
周宁宁;李淑斌;李远波;蹇洪英;晏慧君;王其刚;陈敏;邱显钦;张颢;唐开学;;二倍体月季F_1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分析[J];园艺学报;2017年01期 |
11 |
杨安平;张恩慧;尚丽荣;朱守亮;李宏伟;许忠民;白延红;;结球甘蓝F_1、F_2、双交种及其亲本的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
12 |
付小琼;叶武威;;亲本未知的棉花F_1杂种及其F_2单株的SSR分子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2年05期 |
13 |
王瑞清;曹连莆;李诚;李春艳;李尉霞;;小黑麦F_1、F_2产量性状的遗传率和群体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6期 |
14 |
姜健,李金泉,徐正进,张龙步,金成海;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15 |
贾红梅,余渝,周小凤,孔宪辉;陆地棉杂种F_1和F_2的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6 |
罗玉柱,韩建林,王小丽,王建林,张俊莲,李积友,陈军;安哥拉×中卫山羊F_1和F_2代杂种群体血红蛋白多态性的变化[J];中国养羊;1996年03期 |
17 |
宋健;韩明玉;赵彩平;高妍;;桃‘秦光2号’ב曙光’F_1代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5期 |
18 |
腾祥增,陶志柱,崔永峰,于旭东,管利军;棉花杂交抗虫棉F_1、F_2生产利用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