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合联改革试点的运行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农合联‖模式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四川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在省委农工委和省供销合作社联社的指导下,确定了德阳市罗江区和宜宾市叙州区为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的试点区县,其中罗江区以农户合作的组织形式自下而上地在当地蟠龙镇和略坪镇分别组建“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叙州区以区供销合作社牵头,以自上而下的形式构建了“区总会—乡镇分会—村工作站”三层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一年多的试点运行,两地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尽管如此,这两种试点模式的治理结构如何,是怎样运行的,利益是怎样联结的,当前发展存在哪些困境,是下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分别对罗江区“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与叙州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两个典型案例在试点运营一年多以来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四川省农合联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通过对罗江区和叙州区农合联在运营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四川省在“农合联”发展中的政策性建议。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几种研究方法对四川省两个农合联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农合联模式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2)叙州区“农合联”当前运行效果更优;(3)农合联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效果密切相关;(4)“农合联”内部权力机构亟待重新定义;(5)农户对农合联的满意度较高,但农合联对其增收带动有限。尽管如此,罗江区和叙州区“农合联”在运营一年多以来也存在着资金运行监管不力、社员(会员)文化程度偏低、人才缺失等发展困境。作者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和研究结论认为在未来四川省农合联的建设道路上,应该从明确供销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重视农合联参与主体意愿、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这几点着手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发展困境,从而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