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钙磷元素对西瓜铝毒害缓解作用的研究

张立文  
【摘要】:随着环境的恶化,全球土壤酸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土壤酸化pH值下降溶出铝增多,铝毒害逐渐成为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两个品种的西瓜耐铝型“早春红玉”(HY)和敏感型“超甜地雷王”(DL)为试验材料,以水培的方法在1000μmol.L~(-1)铝浓度处理下,通过不同浓度钙磷元素处理,来试验研究对西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西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本次试验会为缓解铝毒害方法上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总结如下所示:1从西瓜幼苗生长结果试验来看,铝毒害会对西瓜根系生长以及地上部茎和叶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加入钙磷离子后,两个品种西瓜的铝毒害明显缓解,根长、株高、地下部及地上部鲜重相对于单一铝毒害处理显著增加,生长状况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不同离子和浓度也对缓解铝毒害的效果存在差异性,钙磷离子浓度在5000μmol.L~(-1)时对HY的缓解效果要好于其他处理浓度,而在4000μmol.L~(-1)浓度下对DL缓解效果要好于其他处理组。同时钙磷离子对HY的铝毒害缓解要好于DL,钙离子的缓解效果要好于磷离子。2铝毒害下导致生理指标发生改变,两个品种西瓜的电解质渗透率、MDA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上升,根系活力的下降,从而对根部吸水分和营养的能力、西瓜叶片细胞膜结构以及叶片细胞酶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加入钙磷离子以后,SOD酶、POD酶以及CAT酶活性增强,两个品种西瓜的铝毒害得到缓解同时根系活力上升、电解质渗透率下降、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钙磷离子对两个品种西瓜在铝毒害下生理指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钙磷离子对耐铝型HY在5000μmol.L~(-1)的处理效果比对敏感型DL在4000μmol.L~(-1)处理效果更加显著,总体而言,铝毒害对DL的毒害作用要强于HY,钙磷离子对DL的效果也更加明显。3在西瓜幼苗铝毒害处理下结果表明,通过对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发现铝毒害会导致西瓜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变化,初始荧光Fo,同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增加,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量子产量(Y(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TR)明显下降,可见铝毒害能够抑制西瓜叶绿素的合成,电子传递活性下降,严重影响西瓜的光合作用。加入钙磷离子以后,两个品种西瓜的叶绿素含量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上升,同时钙磷离子减弱了铝毒害对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其中HY在不同浓度钙磷离子处理下,Fo、NPQ明显下降,Fm、Fv/Fo、Fv/Fm、Y(II)、qP、ETR不同程度的回升,在5000μmol.L~(-1)浓度下回升较高。而DL,随着钙磷离子浓度的升高,Fo、NPQ显著下降,Fm、Fv/Fo、Fv/Fm、Y(II)、qP、ETR随着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4000μmol.L~(-1)浓度下回升较高。可以发现不同钙磷离子种类和浓度对西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而敏感型DL变化趋势更加明显,钙离子缓解效果要好于磷离子处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灿;程永生;彭尽晖;;植物铝毒害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09年09期
2 刘召亮;闫承璞;万水林;胡钟东;何新华;;柑橘铝毒害及其耐铝机制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3 王月平;章艺;吴玉环;徐根娣;王小平;刘鹏;;植物铝毒害及抗铝毒机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4 阎华;沈秀荣;;植物铝毒害机理及抗铝毒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5 张健,李贤伟,胡庭兴;铝毒害与森林衰退研究评述[J];世界林业研究;1999年02期
6 蒋琪;高智席;吕朝燕;胡海军;韩畅;;植物耐铝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6年18期
7 林静雯;李莹;周垂帆;刘爱琴;;森林生态系统铝毒危害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4年06期
8 郑向丽;叶花兰;詹杰;林永辉;徐国忠;;不同决明品种(系)的耐铝毒能力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9期
9 薛永,江玲,张文伟,王春明,马建锋,万建民,翟虎渠,吉村醇;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耐铝毒数量性状基因座[J];作物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拥海,俞乐;植物解铝毒机理的研究进展[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1 肖祥希,刘星辉,杨宗武,陈立松;植物铝毒害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12 刘拥海;俞乐;陈秀云;李充壁;;外源草酸对水稻幼苗铝毒害的缓解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3 许玉凤,曹敏建,王文元,邵美妮;植物耐铝毒害的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4 黄邦全,白景华,薛小桥;植物铝毒害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1年04期
15 张慧敏;刘东华;;铝毒对植物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3年01期
16 郭天荣;张国平;;麦类作物铝毒害及耐铝机理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1期
17 刘强,郑绍建,林咸永;植物适应铝毒胁迫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18 肖祥希;铝胁迫下龙眼幼苗对通气的响应及其铝毒的矫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9 罗承德,张健,刘继龙;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衰退与铝毒害阈值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0年01期
20 张富林;张启明;赵学强;沈仁芳;;磷对植物铝毒害作用研究中两种磷铝处理方法比较[J];土壤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彭新湘;;水稻抗铝毒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董登峰;;缺磷和铝毒胁迫下大豆有机酸形成分泌的作用和机理研究[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沈仁芳;;植物耐铝毒机制研究进展(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肖祥希;刘星辉;杨宗武;陈立松;;植物铝毒害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甄艳;苏静;王思思;戚金亮;田大成;杨永华;;铝毒胁迫下大豆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洪政;钱猛;沈振国;;Ca~(2+)在缓解小麦铝毒害中的作用[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李朝苏;刘鹏;徐根娣;张晓燕;何文彬;周迪莹;;外源有机酸对荞麦幼苗铝毒害的缓解效应[A];长三角现代植物生物学与农业专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荣峰;蔡妙珍;刘鹏;徐根娣;梁和;;大豆根边缘细胞对铝毒的响应及机理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马宝慧;沈振国;;水稻铝毒害及耐铝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第十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及评奖会议综合摘要[C];2013年
10 王玉琪;朱国辉;施伟平;张建军;彭新湘;;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辨水稻抗铝相关蛋白[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凤;水稻和荞麦抗铝毒转录因子ART1调控机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张建;利用籼稻种质资源关联分析水稻苗期耐亚铁毒、锌毒和铝毒胁迫的QTL[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3 刘强;麦类作物抗铝毒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Paul C. Korir;大豆耐铝毒的鉴定、遗传和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薛永;水稻耐铝毒QTL分析与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周圆;一氧化氮和根系分泌物在植物铝毒害和耐铝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李雅颖;细胞壁在植物耐铝和铝毒害机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8 孙丽莉;柱花草适应铝毒/低磷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9 张波;铝在甘肃黄花烟草叶片的吸收及迁移[D];兰州大学;2010年
10 余燕;多胺对小麦耐铝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桂莲;施硼提高根际pH缓解豌豆铝毒的作用[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
2 张立文;钙磷元素对西瓜铝毒害缓解作用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周文颖;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根系分泌特性及有机酸对铝毒的缓解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8年
4 马箫;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的遗传变异和耐铝毒候选基因的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晗;铝毒对橡胶树幼苗生长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4年
6 潘小东;紫花苜蓿耐铝毒突变体筛选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其星;钙对黑麦铝毒的解毒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8 闫雯;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紫花苜蓿缓解铝毒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沈晓莹;水稻抗铝毒害分子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胡清泉;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铝毒能力的遗传操作[D];西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