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卫星标记构建水稻日本晴与广陆矮4号杂交F_2群体的遗传图谱
【摘要】:用分子标记构建水稻遗传图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McCouch等在1988年构建的第一张图谱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用不同的作图群体和分子标记构建的图谱,而大多数分子标记都是RFLP标记和混合标记,最近随着水稻全序列基因组的完成,用单一的SSR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越来越多。用各种分子标记分别在多种作物群体中构建遗传图谱,在许多作图中都有偏分离现象存在,其中引起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作图群体、遗传搭车效应、配子体和孢子体选择、非同源重组、基因转移、转座因子和环境因素等等都可能是形成偏分离的原因。F_2代群体是常用的作图群体,迄今为止,大多数植物的DNA标记连锁图谱都是用F_2群体构建的。不论是自花授粉植物,还是异花授粉作物,建立F_2群体都是容易配制,且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使用F_2群体进行遗传作图的最大优点。一些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为在整个基因组中调查表现偏分离的位点提供了可能。本研究选用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材料粳稻日本晴和完成了第4染色体全序列测序的籼稻广陆矮4号进行杂交,共90个单株,构建了一个包含148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分析并讨论了偏分离形成的原因。其主要结果如下:
1、用三部分引物:一部分是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结果进行合成的,编号为OSR系列,共7对;一部分来源于美国康耐尔大学的研究成果而合成的,编号为RM系列,共505对;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本实验室自己设计和开发的,即以两个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材料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为基础进行筛选多态性而合成的部分SSR引物,编号为RP系列,共244对,构建了一张包含148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1737.81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1.90cM。
2、用756对引物对供试亲本进行检测,结果共有200对引物在亲本间检测到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26.46%。
3、用158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最后得到1张包含16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该图谱的148个标记中包括91个RM标记位点,56个RP标记位点,1个OSR标记位点,各标记位点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
4、本图谱与Temnykh等发表的图谱具有很高的可比性,绝大多数标记都被
|
|
|
|
1 |
叶新福,郑九如,林文彬,章杏;水稻新品种“满仓515”的育成与实践意义[J];福建农业学报;1998年01期 |
2 |
李泽福,夏加发,刘礼明,唐光勇;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3 |
沈圣泉,张仁华;02428 A和热研1号A在粳不籼恢配组中若干问题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01年06期 |
4 |
路洪彪;毛艇;张战;赵一洲;李鑫;杨宏德;;籼粳交后代亚种特征表现及其之间相关性研究[J];北方水稻;2010年04期 |
5 |
李维明,陈启锋,潘润森,张轼,祁建民,林光霖,江树业,林荔辉,季彪俊,郑旋;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6 |
王文龙,陈清泉,宋光泉;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籼粳交F_1代增产效应的研究[J];杂交水稻;1994年06期 |
7 |
赵明富,胡如英,郑建华,杨聚宝;水稻亚种间亲和性的初步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1999年04期 |
8 |
王洋;郭媛;洪德林;;水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的QTL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01期 |
9 |
林荔辉;王爱梅;周元昌;官华忠;蒋云林;吴建梅;吴为人;;水稻籼粳杂种育性的QTL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6期 |
10 |
左示敏;王子斌;陈夕军;顾芳;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水稻纹枯病改良新抗源YSBR1的抗性评价[J];作物学报;2009年04期 |
11 |
周开达;四川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发展趋势[J];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S2期 |
12 |
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曹桂兰;张三元;金钟焕;高熙宗;;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11期 |
13 |
杨平;;水稻HKT基因家族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14 |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
15 |
张琳琳;叶清青;许佳斌;吴贻嘉;;水稻巨大胚突变体籽粒灌浆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
16 |
唐锡华;刘日新;;水稻结实器官的形态建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5期 |
17 |
祖德明,戴兰芳,陈善葆,宋宪斌,段晓岚;水稻与高粱杂交后代的多样性和特殊表现[J];遗传学报;1979年04期 |
18 |
冈岛秀夫;徐文征;;水稻残根对土壤氮素动态的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
19 |
施能浦;福建省主要水稻良种的系谱剖析[J];福建农业科技;1983年01期 |
20 |
张贤珍,孔繁胜;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九)[J];中国种业;198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