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
【摘要】:种质资源匮乏是限制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为缓解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的矛盾,玉米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和四川农科院作物所提供的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及其与9个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的45个组合为供试材料,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表现、杂优类群以及配合力效应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1.除散粉期、抽丝期、蜡熟期单株持绿叶数、穗行数、出籽率、籽粒深度6个性状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在群体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表1)。
2.群体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均值比较结果表明(表2),GP-1、GP-2植株、穗位较高,GP-3、GP-5行粒数较多,穗重、穗粒重和单株产量较高,GP-4植株、穗位较矮。群体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表明(表2),5个群体内个体间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只是变异的幅度不同。相对而言,GP-4在株高、穗位高2个性状,GP-1在穗长性状,GP-2在行粒数、穗重、穗粒重、单株产量4个性状,GP-5在百粒重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GP-3的各性状变异相对较小。
3.5个群体的单株产量频率分布都近似正态分布,但不同群体在不同区段内出现的频率不同,若以大于对照品种平均单株产量为划分标准,则GP-1出现大于对照品种平均单株产量个体的频率为28%,GP-2为26%,GP-3为31%,GP-4为14%,GP-5为26%,表明GP-3群体出现单株产量高的个体频率最大,其次为GP-1以及GP-2和GP-5,GP-4出现的频率最低。
4.组合间差异显著性状两季均数的配合力分析表明(表5和表6),GP-5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GCA表现相对要好一些,其次为GP-3,其余3个群体则分别在穗长、株高和穗位高等单一性状上表现出较优的GCA;SCA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的杂交组合个数在不同性状间有较大的差异,各性状SCA效应值正向和负向最大的杂交组合中,698-3×GP-1和698-3×GP-5各出现2次,在穗长性状上SCA效应值正向和负向最大的组合均有GP-1作亲本,其余3个性状的SCA效应值正向和负向最大组合的亲本集中在GP-2和GP-5。
5.采用两种方法对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利用农艺经济性状计算5个群体的欧式遗传距离,将群体聚为3类,GP-1、GP-2聚为一类,GP-3、GP-5聚为一类,GP-4单独聚为一类(图6)。为消除其他5个测验种的影响,按与标准测验种组配的20个杂
|
|
|
|
1 |
王盛海,刘维光;玉米品种群体改良的初步实践[J];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01期 |
2 |
卢庆善;;高粱群体改良法(综述)[J];杂粮作物;1983年01期 |
3 |
赵春慧;赵春芝;周俊;王满贵;邬灵桂;张晶晶;康红彪;;轮回选择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及入选材料的处理方法[J];小麦研究;2005年03期 |
4 |
周家华;运用群体改良提高四川玉米地方种质的进展[J];中国种业;1993年01期 |
5 |
孙芳华,陈新民,曾启明;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4年03期 |
6 |
杨俊品,周家华,唐海涛;适合中国南方生态区玉米优良群体的创建与改良[J];玉米科学;2003年04期 |
7 |
董海合,李凤华,朱秀珍;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现状[J];天津农林科技;2005年03期 |
8 |
王波;刘正;漆学斌;;糯玉米骨干系凤秦的选育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
9 |
马燕斌;杨克诚;;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7年03期 |
10 |
漆映雪;邹小云;;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
11 |
魏峭嵘;石瑛;武新娟;王凤义;;中国、加拿大马铃薯新型栽培种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J];中国马铃薯;2009年03期 |
12 |
郭玉华;;玉米群体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3 |
孙发明;金应世;;耐密型玉米自交系的培育与改良[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2年03期 |
14 |
刘海军;高粱群体改良方法[J];山东农业科学;1981年04期 |
15 |
彭泽斌,刘新芝;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J];安徽农业科学;1992年01期 |
16 |
彭泽斌,刘新芝,陈彦惠,刘祥;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Ⅱ.群体方差、配合力及杂交优势[J];作物学报;1996年04期 |
17 |
番兴明,陈洪梅;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杂交玉米育种技术[J];玉米科学;1999年04期 |
18 |
温辉芹;张立生;程天灵;李生海;;矮败小麦在高产、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
19 |
苟才明;杨克诚;;轮回选择方法及其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J];作物杂志;2007年02期 |
20 |
韩冬;张庆刚;王春微;藏奇聪;王恒昌;;DHI技术在奶牛场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