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和播种期对薏苡生长以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摘要】:本文经过全面了解了薏苡在高产栽培、细胞遗传和药用等方面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经验,分别以山东品种、南京品种、北京品种和雅安品种为材料,通过遮光和分期播种两种手段对其进行光周期处理,然后分别对薏苡生长发育进程中的分蘖数,叶片数和最终的植株高度,有效穗数、开花时期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遮光处理对薏苡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对薏苡在一叶一心期、三叶期、五叶期和八叶期进行短日诱导,即分别给予8小时和11小时照光处理,结果发现:遮光处理缩短了薏苡生长发育进程,促进薏苡由营养生长尽快转入生殖生长。具体表现是薏苡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叶片数减少、开花提早、分蘖生长速率加快、有效分蘖数增加。其中北京品种的感光性最强,其次是山东品种,雅安品种和南京品种最弱。另外南京品种一叶一心期处理效果明显大于三叶期,而山东品种则相反,三叶期大于一叶一心期;血叶期处理效果山东品种和北京品种较雅安品种和南京品种大,这说明南方品种的感光期可能比北方品种早,而北方品种的感光期持续时间较南方品种长。
2、遮光处理对薏苡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通过对三叶期照光8小时和11小时的山东和南京两个品种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发现,遮光处理对薏苡植株内的可溶性糖含量没有影响。这和韩锦峰所说的光周期处理对短日植物内碳的含量没有影响是一致的。
3、遮光处理对薏苡产量的影响:遮光处理后分别对薏苡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进行SSR检测分析,结果发现遮光处理对薏苡的产量影响不显著。
4、分期播种对薏苡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二期和第三期从生育期,叶片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和最终叶片数来看与其他四个播期相比,这两个时期更适合在雅安播种,而且分蘖数比其他四期多。因此从生育进程看,薏苡在雅安比较适宜的播种时期应该是三月上旬至四月下旬。
5、分期播种对薏苡产量的影响:薏苡的产量主要有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来决定。分别对此三者分析发现,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有效穗数比其他四期多,千粒重比其他四期重,但是产量却是第一期最高。本人认为由于今年7月份雅安气温过高,而第二期和第三期,尤其是第三期恰好在那个高温时期灌浆,因此造成多数植株遭受高温灾害。但是,第一期由于播种早,在高温来临时已经基本灌浆完毕,所以所受的高温灾害比较小,因此产量反而比较高。而第五期和第六期由于还没有到灌浆结实期,因此受到的影响也较小。这两期产量的高低与此期的高温也没有关系,
|
|
|
|
1 |
李秀菊,孟繁静;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大豆开花结荚进程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6年04期 |
2 |
谢虎风,何其智,龙作义;光周期对塑料大棚樟子松育苗的效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
3 |
M.Nomura;Y.K.Law;Sakai K.;;亚洲淡水养鱼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选登——光周期和温度对鲤科鱼类排卵的影响[J];淡水渔业;1985年05期 |
4 |
薛光行,邓景扬;对湖北光感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初步研究——Ⅰ.“光感雄性核不育基因”表达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5 |
何言章,何元农,王清华,黄建斌;大豆光周期特性研究 Ⅱ.不同光照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3年01期 |
6 |
侯亚义,韩晓冬,铃木让,会田胜美;光周期影响雌性虹鳟鱼的免疫活动(英文)[J];动物学研究;1999年06期 |
7 |
杜正文,蔡蔚琦;玉米螟在江苏光周期的反应初报[J];昆虫学报;1964年01期 |
8 |
王仁赉;光周期对白纹伊蚊卵滞育影响的观察[J];昆虫学报;1966年01期 |
9 |
马明新;;光周期对牛生长、胴体品质和采食的影响[J];中国牛业科学;1988年02期 |
10 |
陈日远,关佩聪;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 Ⅲ 丝瓜花性分化与核酸、蛋白质及内源ABA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1 |
王政昆,李庆芬,孙儒泳,刘璐;光周期和温度对中缅树产热能力的影响[J];动物学报;1999年03期 |
12 |
黄旭雄,陈马康,刘波;光周期对卤虫繁殖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
13 |
陈夜江,罗宏伟,黄建,洪清竹,谢依弟;光周期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3年01期 |
14 |
常燕;祝树德;;光周期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
15 |
翟晓巧;;光周期和低温处理对泡桐叶片抗性影响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
16 |
Yoshiomi Kato;Sakae Sakate;王建业;;天蚕(Antheraea Yamamai)夏季滞育蛹的耗氧量[J];中国蚕业;1987年02期 |
17 |
徐豹,路琴华;大豆生态研究 Ⅲ 野生大豆(G. soja)与栽培大豆(G. max)光周期效应的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1988年04期 |
18 |
任海云;关汉平;娄成后;;光周期、昼/夜与根/冠温度对苋菜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88年03期 |
19 |
李秀艳,谢德松;光周期对小蚕人工饲料育影响的研究[J];蚕桑通报;1995年02期 |
20 |
陆帼一,樊治成,杜慧芳;不同生态型大蒜品种生态特性研究Ⅰ.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鳞茎形成发育的影响[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