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VP3基因与鹅白细胞介素-2基因分泌性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乳酸杆菌中表达的研究
【摘要】:
随着养殖业向集约化和管理向人性化发展,口服疫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乳酸杆菌是肠道正常的益生菌,具有天然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乳酸杆菌开发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工程菌,使其在肠道分泌抗原蛋白以达到免疫的目的。本研究以较为保守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VP3基因为抗原基因,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免疫效果,将鹅白细胞介素-2(Intedeukin-2,IL-2)成熟蛋白基因IL2c与VP3基因融合,并使其在乳酸杆菌中得到良好表达,为研制鹅IL-2增强鹅细小病毒VP3乳酸杆菌口服基因工程疫苗准备了材料。
1.为了探索乳酸杆菌在鹅养殖业中的应用,首先本研究对鹅肠道乳酸杆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雏鹅在20日龄时肠道的乳酸杆菌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最高可达10~8CFU/g。分离鉴定了15株乳酸杆菌,分别属于旧金山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弯曲乳杆菌、类高加索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双发酵乳杆菌、小鼠乳杆菌、嗜淀粉乳杆菌和棒状乳杆菌棒状亚种。通过耐酸和耐胆盐试验表明L2和L8两株乳酸杆菌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质粒检测均没有发现有质粒存在。
2.根据GenBank上注册的短小乳酸杆菌(L.brevis)S-层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法获得了S-层蛋白信号肽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为352bp,其中编码信号肽部分的90bp的碱基与GenBank中Z14250的完全相同,生物信息学分析也表明这是一段信号肽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也表明它具备信号肽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得到了短小乳酸杆菌S-层蛋白信号肽基因。
3.根据GenBank中的鹅细小病毒B株全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了鹅细小病毒强毒CHv株的VP3基因片段,将扩增后的VP3基因重组到pUC57载体上,并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及由该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分离的GPV、MDPV、PPV和CPV等不同宿主来源的细小病毒的VP3进行生物信息学比较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四川分离的GPV CHv株VP3基因长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内外10株GPV的VP3基因进行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3.4%-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5%~99.3%,变异较小,是GPV保持一个血清型的分子基础。与番鸭细小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6%和89.9%,而与其它种属的细小病毒同源性均在30%以下,表明它们与GPV CHv株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是一种疏水性的、稳定的、有强抗原性的膜外蛋白,有3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
4.参照GenBank中发表的鸭IL-2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ConA刺激的四川白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RNA中扩增出了鹅IL-2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鹅IL-2基因全长468bp,含有一个441bp的ORF区,编码146个氨基酸。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该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4个磷酸化位点,1个糖基化位点,含有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同源性分析表明四川白鹅IL-2基因与浙江白鹅的同源性极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和100%,与鸭、鸡和火鸡IL-2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2%、77.5%、78.2%和85.8%、65.5%、64.1%,而与其它种属的哺乳动物及啮齿类动物(如人、猴、大鼠、牛、马、猪、猫、小鼠、兔和鹿)的IL-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低于45%和28%,进化树分析也表明四川白鹅IL-2基因与鸭和鸡具有较近的亲源关系。成熟蛋白IL2c基因全长为407bp,含有一个378bp的编码区,编码126个氨基酸。
5.首先通过酶切连接和PCR方法将SP基因与VP3基因连接,然后再利用酶切连接的方法通过在引物上加上一个由GSGGSGG 7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将VP3基因与IL2c基因连接,从而构建成了VP3-IL2c的融合蛋白基因。将该融合基因连接到乳酸杆菌表达载体pMJ67中,获得了重组的分泌性表达载体pMJ-SP-VP3-IL2c,通过电转化方法,将其转化到乳酸杆菌L.casei,通过乳糖诱导,成功表达了融合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在约76kD处有一特异性条带,其分子量与融合蛋白基因所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相符。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诱导剂的浓度为0.5%,诱导剂加入时间为OD_(600)=0.5,诱导时间为20h时,可得到最高表达量。用兔抗GPV阳性血清进行West-blotting试验表明该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对GPV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采用Sepharose 4B琼脂糖凝胶为填料对重组表达蛋白进行分子筛层析,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采用MTT法测定IL2c蛋白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表达后的VP3-IL2c融合蛋白的淋巴细胞增殖系数可达3.84,表明IL2c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
|
|
|
|
1 |
王志强;;一例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年01期 |
2 |
刘鹏;笪鸿卫;仇荣军;方霞;;鹅细小病毒病的诊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06期 |
3 |
黄宇翔;刘力威;李洪彬;王志强;邹越;;鹅细小病毒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J];中国家禽;2013年02期 |
4 |
赵丽荣;张桂红;廖明;;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01期 |
5 |
邓尚龙;黄仁美;王生育;颜江华;江清银;;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兽医杂志;2009年06期 |
6 |
周瑞进,布日额,韩先杰,马波,王君伟;鹅细小病毒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其应用[J];中国兽医科技;2004年12期 |
7 |
黄伟,佘永建,周光荣,胡世君,周秀富;应用SPA协同凝集试验快速检测鹅细小病毒[J];畜牧与兽医;1988年05期 |
8 |
李茂祥;鹅细小病毒[J];中国兽医杂志;1989年08期 |
9 |
谢英;黄泽虎;单文杰;汪娟;许翔;刘克东;沈华斌;李烜;付戴波;方柳;熊亚坤;杨珍;于士蒙;石源平;;浅述鹅细小病毒的研究进展[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6期 |
10 |
黄宇翔;李洪彬;刘力威;王志强;邹越;杨旭东;张军;;鹅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J];中国家禽;2015年07期 |
11 |
阿嘎如;;鹅细小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Z2期 |
12 |
李福伟;李惠敏;曹顶国;韩海霞;张桂红;;鹅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J];水禽世界;2007年01期 |
13 |
文明;李发勋;罗永荣;张霞;李永明;周碧君;;贵州鹅细小病毒感染诊断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
14 |
陈晓月;赵承辉;;1株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7年02期 |
15 |
吴金花;鹅细小病毒感染的PCR诊断[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12期 |
16 |
钟华,王志世,赵坤;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7 |
田丽红,王君伟,贾永清;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年06期 |
18 |
赵坤,张慧辉;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畜牧兽医;2000年02期 |
19 |
赵坤,张慧辉;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