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环境对圈养成年大熊猫热调节行为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就总体而言,我国大熊猫迁地保护目前主要停留在迁地饲养和人工繁育这一阶段,对于圈养大熊猫的适宜温热环境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的5只成年大熊猫作为试验对象,就温热环境对圈养成年大熊猫热调节行为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为期1年左右的研究。主要从研究血清中TP、Ca~(2+)、Nat~+、Cl~-、血红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葡萄糖、肌酸激酶等血液生化指标、大熊猫粪便中皮质醇含量、睡眠中的呼吸频率以及热调节行为随全年气温变化的情况,探讨出大熊猫在圈养条件下适宜的环境温度,为人工圈养大熊猫繁育生存中的环境调控,尤其是夏季防暑提供理论依据和将来成功野化的适宜环境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只大熊猫全年的热调节行为数据中13个指标进行分析,对其所处温热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温热环境中温度与热调节行为13个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湿度与13个指标相关性不强,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个指标综合成3个主成分,进一步对温度与3个主成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温度与3个主成分的回归方程,其中两个回归方程拟合效果好,得出相应的温度范围,并结合特殊行为分析研究,可以初步得出大熊猫的适宜温度在8.5396~23.2272℃,热应激温度为23.2272~29.46717℃,极端的有害的温度是超过29.46717℃。
2、对大熊猫血样中10个生化指标的测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Excel2003作图功能对大熊猫所处四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与10个生化指标进行折线图分析,得出总蛋白、Ca~(2+)、Na~+、血红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葡萄糖、肌酸激酶水平在夏季均温为23.25℃呈下降趋势,K~+浓度在夏季均温为23.25℃是上升的,另外,Cl~-含量在夏季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从全年来看Cl~-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进一步对10个生化指标与季节均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大熊猫血清中钠水平在夏季是极显著下降(P<0.01),可考虑作为大熊猫热应激指标。
3、将全年不同温度分成五个温度段:5~10℃、11~15℃、16~20℃、21~25℃及26~30℃,采用Excel2003作图功能对不同温度区域内五只大熊猫的粪便皮质醇平均含量进行折线图分析,得出大熊猫在16~20℃温度段的粪便中皮质醇含量相对于其它温度区域5~15℃、20~30℃含量较稳定且相对较低,在0.1~0.2ug/g范围内,受其它环境因素影响很少。进一步对不同温度区域的皮质醇含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5~10℃温度区域的皮质醇含量与16℃以上各温度段的皮质醇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与16~20℃、26~30℃的皮质醇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由于试验中圈养大熊猫受人为影响较大(如麻醉、配种、游客及城区外界噪音等),因此,本试验研究没有表明皮质醇能否作为评价热应激的指标。
4、采用Excel2003作图功能对上述不同温度区域内五只大熊猫的呼吸频率进行折线图分析,得出大熊猫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16~25℃之间呼吸频率变化幅度不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各温度段之间呼吸频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5~10℃温度段与11~15℃之间呼吸频率差异不极显著(P>0.01),其余阶段之间呼吸频率差异都极显著(P<0.01)。进一步对五只大熊猫的呼吸频率和温湿度的进行线性回归相关关系分析,得出温度与呼吸频率之间相关性很大(P<0.05),湿度和呼吸频率的相关性不大(P>0.05),建立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b=2.4t-12.116(b:呼吸频率,t:温度),其中温度范围16~25℃之间,可以得出相应的大熊猫呼吸频率范围为26~48次/分。然而在26~30℃几只大熊猫的呼吸频率差别很大,这与大熊猫所处状态有关,如是否哺育或产仔等。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结合本次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大熊猫最适宜的圈养环境温度范围为16~20℃。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865
|
|
|
|
1 |
王启军;张宏福;卢庆萍;王永军;;热应激对肉仔鸡脂肪沉积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
2 |
刘凤华,王占贺,吴国娟,陈武,王文川,梁金良,王云龙,刘小红;抗热应激中药添加剂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3 |
连京华;热应激的概念及其生理生化反应[J];家禽科学;2005年06期 |
4 |
刘艳琴,高洁,高玉红,江富华,李建国;炎热夏季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热应激影响的研究[J];草食家畜;1999年04期 |
5 |
张贵权,邹兴淮,梁明山,洪美玲,杨春花,韩洪应,孙梅,吴利锋;添加酶制剂对大熊猫日粮能量消化吸收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6 |
吴德峰,胡美华,林梅,李金明,黄建晖;“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汁成分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04年03期 |
7 |
张庆茹;郭红斌;张红德;;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01期 |
8 |
杨烨,冯玉兰,董志岩,方桂友,陈四年;高温期维生素E和C对肥育猪生长与代谢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2004年04期 |
9 |
梁孙义;李建生;罗上鸿;黄秀珠;林藩平;林青莲;陈遵金;;产蛋鸡对夏季高温环境的应激反应及其缓解剂应用的效果[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10 |
李俊杰,桑润滋,田树军,杨庆华,赵驻军,胡月超,吴云海;环境高温对荷斯坦种公牛精液品质、生理常值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09期 |
|
|
|
|
|
1 |
曾国庆,蒋广秦,刘维新,谢钟,刘农林;大熊猫全年尿中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的变化[J];动物学报;1994年03期 |
2 |
李明,魏辅文,饶刚,方盛国,冯祚建;非损伤性取样法在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2001年03期 |
3 |
刘定震,张贵权,魏荣平,张和民,房继明,孙儒泳;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2年05期 |
4 |
阎彩娥,蒋志刚,李春旺,曾岩,谭妮妮,夏述忠;利用尿液中的雌二醇、孕酮含量监测雌性川金丝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
5 |
史燕,吴孝兵,晏鹏,赵哲;扬子鳄鞣制皮革和鳞片的DNA提取方法[J];动物学报;2004年02期 |
6 |
刘定震,房继明,孙儒泳,张贵权,魏荣平,张和民;大熊猫个体不同性活跃能力的行为比较[J];动物学报;1998年01期 |
7 |
彭世媛;李复东;叶志勇;黄祥明;何光昕;;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与妊娠期尿液性激素的变化[J];动物学杂志;1993年02期 |
8 |
张永强;王宁;詹祥江;张正旺;;一种从雉类孵化卵壳中提取DNA的方法[J];动物学杂志;2006年06期 |
9 |
张峰;胡德夫;李凯;曹杰;陈金良;WALTRAUT Zimmerman;;普氏野马繁殖群在组建和放归初期的争斗行为与社群等级建立[J];动物学杂志;2009年04期 |
10 |
张家骅;粪尿类固醇物质监测野生动物繁殖状态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1994年03期 |
|
|
|
|
|
1 |
王启军;张宏福;卢庆萍;王永军;;热应激对肉仔鸡脂肪沉积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
2 |
马德选,徐如祥,朱红胜;湿热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
3 |
朱红胜,郭燕舞,徐如祥;高温高湿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后生命体征变化特点[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
4 |
连京华;热应激的概念及其生理生化反应[J];家禽科学;2005年06期 |
5 |
李建国,桑润滋,张正珊,王铁征,朱慧中,安永福,曹玉凤,田英才,许增福;热应激对奶牛生理常值、血液生化指标、繁殖及泌乳性能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6 |
孙伟,郭俊生,陈洪章;热环境对大鼠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7 |
罗晓凤,罗向东,王仙园;热应激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
8 |
刘丙万,蒋志刚;粪样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J];动物学研究;2002年01期 |
9 |
陈忠,李书珍,朱剑琴;急性热应激小鼠血浆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及其体液Na~+/K~+的变化[J];动物学研究;1999年03期 |
10 |
赵东升,裴国献,罗炳德,徐达传,王前,魏宽海;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蒋志刚;;动物行为的实时记录[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