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分布特征
【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采样与分析,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密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种土壤有机碳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由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耕层土壤的有机碳量,淹育型水稻土表现为自流井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渗育型水稻土表现为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潜育型水稻土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整个剖面的含碳量,在淹育型水稻土中,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而在渗育型及潜育型水稻土中,则表现出了与淹育型水稻土完全相反的现象,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
对剖面有机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土壤有机碳在淹育水稻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渗育和潜育水稻土中差异不显著。
(2)三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自流井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渗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而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潜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中活性有机碳表现为为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而高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整个剖面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均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渗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而在潜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均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
对剖面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活性有机碳在淹育型水稻土有极显著的差异,在渗育型水稻土中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在潜育水稻土中没显著差异。
(3)三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腐殖质碳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耕层土壤中,腐殖质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渗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沙溪庙组>自流井组>遂宁组,潜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整个剖面中,腐殖质碳含量在淹育型和渗育型和水稻土中含量特征均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而在潜育型水稻土中,腐殖质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
对剖面腐殖质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腐殖质碳在淹育水稻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渗育和潜育水稻土中差异不显著。
(4)各种有机碳(总有机碳、腐殖质碳、活性有机碳)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5)不同类型水稻土的耕层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平均有机碳密度最高的是潜育型水稻土,高达4.19 kg C/m~2和18.77 kg C/m~2;和渗育型水稻土次之,为3.53kg C/m~2和16.69 kg C/m~2;淹育型水稻土最低,为3.11 kg C/m~2和12.04 kg C/m~2。
(6)各种土壤有机碳均与全氮含量达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均与团聚度达到了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而腐殖质碳与团聚度关系不明显;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与结构系数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腐殖质碳、高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结构系数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各种土壤有机碳均与土壤容重达到了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总体上,腐殖质碳与pH达到了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pH相关关系不明显,不同母质间各有差异;总有机碳、腐殖质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粘粒含量、粘砂比没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