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学应用
【摘要】:
近年来,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具有特殊的磁导向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靶向治疗、生物分离、酶或蛋白质的固定、细胞筛选、核酸纯化以及生物传感、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研究报道。人们期待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其他纳米粒子和磁性粒子结合,赋予磁性粒子更多的功能,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 QD)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分子标记、生物成像、离子检测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因此同时具有量子点优异的光学性能和超顺磁性纳米材料的高磁响应性的双功能纳米粒子,在生物靶向标记、细胞分离及筛选、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对这种具有Fe3O4纳米微球磁性和量子点荧光的双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以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Fe3O4磁性微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可知其粒径大小为6 nm-12 nm,颗粒的分散性比较好;578 cm-1和3414 cm-1处的强烈红外吸收光谱和标准Fe3O4的特征吸收峰吻合。
2.合成了水溶性CdTe量子点。对其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其最大发射波长为525nm,在紫外光照射下表现出绿色荧光。
3.采用改进的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二氧化硅包被的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材料,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粒径大小为15 nm-20 nm,颗粒的分散性较好。红外光谱、能谱和荧光检测证明磁性微粒和量子点同时被包覆入二氧化硅壳内。
4.将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材料用于固定葡萄糖氧化酶,探讨了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以葡萄糖为底物,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固定化酶最适戊二醛浓度为5%,最适固定化时间为1 h,最适给酶量为2.5 mL,最适反应温度为21℃,最适反应pH值为5.5,固定化酶的Km值为1.7 mg/mL;当给酶量为2.0 mL,pH为6.0,反应温度为24℃时,固定化酶的酶活力最佳。
5.磁性微粒具有三价铁离子,能与周围原子相络合,构成一种简单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模拟酶,鉴于此,研究了其能否作为模拟酶代替辣根过氧化物酶参与反应,结果显示,由磁性微粒代替参与的酶促反应表现出很低的酶活,说明其不能作为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形成醌亚胺进行吸光测定。但是,这一结果排除了在可视化检测中双功能材料对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使结果更加可信。
6.利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对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材料及固定化酶后的双功能纳米材料加入过氧化氢和葡萄糖前后的荧光图像变化进行比较。荧光图像表明:磁性颗粒和量子点是共存于二氧化硅壳内的,葡萄糖氧化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对复合材料的荧光有淬灭作用,并且固定化酶能对荧光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说明该双功能材料能同时实现富集和荧光检测葡萄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B383.1
|
|
|
|
1 |
尹小磊;叶剑;陈春林;;荧光金逆行标记观察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轴突[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4期 |
2 |
谭碧生,曹晓红,莫志宏;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3 |
刘建忠,宋海燕,翁丽萍,计亮年;化学修饰改进酶的催化特性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02年06期 |
4 |
孙琳琳;刘殿骏;王振新;;以金纳米粒子为探针比色法检测顺铂[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
5 |
袁苏宜;纳米材料研究的进展[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8年02期 |
6 |
刘芳;;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质[J];光谱实验室;2011年02期 |
7 |
朱键,王永昌;金纳米颗粒的紫外、蓝紫光波段光致荧光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2期 |
8 |
吴维明,蔡强,陈裕泉;纳米金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3年05期 |
9 |
徐金库,张媛媛,刘均洪;酶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年03期 |
10 |
马晓建,吴勇,祝春进,赵银峰;化学修饰酶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年06期 |
|
|
|
|
|
1 |
刘鹏,张丽惠;等离子体技术在固定化酶载体材料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
2 |
朱承谟;标记免疫分析技术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2年03期 |
3 |
尹东光,贺佑丰,刘一兵,沈德存,韩世泉,罗志福;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点评[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年01期 |
4 |
张津辉,蒋中华;磁性微载体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综述)[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5年04期 |
5 |
彭洪修;朱以华;郑志凤;古宏晨;干路平;;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
6 |
胡书春,周祚万;磁性高分子微球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
7 |
陈磊,陈建敏,周惠娣;微乳化技术在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发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
8 |
丁星兆,何怡贞,董远达;溶胶-凝胶工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2期 |
9 |
徐晖,王燕,魏密苏;环境工程中固定化酶与固定化微生物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宁桂玲,林源,吕秉玲;醇盐水解制备Al_2O_3纳米粉的先驱物体系及控制工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
|
|
|
|
1 |
沈志坚,丁子上;纳米材料与纳诺技术[J];材料导报;1992年06期 |
2 |
文自立;新兴纳米功能材料[J];青海科技;1995年04期 |
3 |
朱念,朱建国,朱果扣;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开发[J];今日科技;1996年10期 |
4 |
唐电,陈士仁,蔡传荣,王平;Ti-17%Si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形态与结构特点[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2期 |
5 |
全宏声;用纳米材料对士兵进行生化防护[J];材料工程;2001年12期 |
6 |
李景新,黄因慧,沈以赴;纳米材料的加工技术[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
7 |
刘伯元,黄锐,赵安赤;非金属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1年01期 |
8 |
吴烈善,王瑛辉,薛柳;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J];矿产与地质;2001年06期 |
9 |
杨砚儒;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崔凯;我校成为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股东[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