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细胞对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作用途径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进行体外培养,观察每种培养条件下SSCs24h贴壁率,增殖特性并绘制其增殖曲线,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差异,从而探讨支持细胞对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作用途径。
方法
选用7d龄雄性昆明种小鼠,两步酶消化法获得睾丸组织细胞悬液,差异时间贴壁法分离精原干细胞和支持细胞,免疫荧光法和油红O染色法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流式细胞仪对精原干细胞进行纯度分析。按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为3组:精原干细胞与支持细胞共培养组(A组),条件培养基组(B组),常规培养基组(C组)。其中B组所用条件培养基按单纯支持细胞培养上清液:双倍浓缩的DMEM/F12:胎牛血清=4.5:4.5:1的比例配置;A、C组所用常规培养基即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台盼兰法测定各组贴壁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各组精原干细胞的吸光度并绘制增值曲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精原干细胞增殖特点及集落形成情况。比较各组精原干细胞24h贴壁率、增值曲线及存活时间。
结果
A组精原干细胞的24h贴壁率大于B组及C组(P0.05),而B、C组间无差异(P0.05);A组精原干细胞接种起即稳定增殖,于(7-10d)形成稳定集落并维持约30d的特性。B组和C组均表现为精原干细胞经短暂的增殖后呈现快速减少的趋势,培养一周后,精原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
支持细胞对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作用是依靠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和支持细胞的旁分泌两种途径;仅依靠支持细胞的旁分泌作用不能促进精原干细胞的贴壁和增殖。
|
|
|
|
1 |
;前列腺素对辐射所致体外生长的V79中国仓鼠细胞圆球体和体内精原干细胞及[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6年01期 |
2 |
刘光伟;细胞周期调控在小鼠精原干细胞辐射增敏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2年01期 |
3 |
刘建兵;樊卫民;张爱军;朱晓斌;冯云;;流式细胞仪富集小鼠CD90.2阳性精原干细胞[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年08期 |
4 |
刘陶迪;吴应积;罗奋华;;精原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前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9期 |
5 |
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靳风烁,江军,毕罡;人精原干细胞的磁式分选和功能鉴定[J];中华男科学;2004年08期 |
6 |
胡传义,张茨,王则胜,王玲珑,杨嗣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小鼠生精恢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J];生殖与避孕;2004年02期 |
7 |
胡卫;张茨;廖文彪;吴永超;申复进;;改良消化富集法提高精原干细胞富集效率的实验研究[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年06期 |
8 |
何志颖;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3期 |
9 |
李福平;岳焕勋;;精原干细胞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年05期 |
10 |
胡红梅;李伟;吴绍华;;生长因子对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现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1期 |
11 |
李丹;以雄性生殖细胞为载体建立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2001年06期 |
12 |
钟立武,李丹,胡火珍,李小玉,邓候富;用精原干细胞介导法制备乙肝病毒X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13 |
侯林;姚兵;;精原干细胞龛境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年11期 |
14 |
刘春霞;张茨;王玲珑;余小祥;;小鼠精原干细胞分选[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年01期 |
15 |
闫登科;徐斯凡;王晶磊;陈家详;;原癌基因c-raf在精原干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6 |
闫家阁;马永臻;;精原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
17 |
余荣娇;洪燕;刘茜;张凯;王望九;;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精原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8 |
张茨,胡传义,王玲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基因GFRα1在小鼠精子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J];中华男科学;2003年09期 |
19 |
李彦锋,郭应禄,李晓红;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近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年03期 |
20 |
徐富翠;吴绍华;梅欣明;王巧稚;;小鼠精原干细胞染色体G带显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