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例异位妊娠临床病例分析
【摘要】: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习称宫外孕,其严格的定义为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故宫颈妊娠也为异位妊娠的一种,此外还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虽然近年因异位妊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因其在我国发病率依然呈上升趋势,且异位妊娠或其治疗方案对输卵管结构及功能损害导致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威胁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挪威、瑞典、澳大利亚等地报道的发病情况均呈上升趋势,我国浙江、四川、银川、广东等地报道的异位妊娠发生率亦呈增长趋势,而且异位妊娠患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献报道的最小发病年龄16岁,尤其是初次妊娠即患异位妊娠的患者增加显著,这对女性生殖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敲响警钟:我们需要了解当前异位妊娠的患病情况,继续研究其危险因素,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需加强异位妊娠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的宣教。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48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异位妊娠患者的患病趋势、年龄特点、孕产次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关系、治疗方案的变化趋势及对各种治疗方案的成本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中对于异位妊娠的预防及治疗。
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①患病特点分析:将所有患者按时间分三组,比较每年的患病例数及异位妊娠患者例数/妇科住院总人数的变化趋势;患者年龄分为20岁,20~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0岁共6个年龄段,时间分为3个组,比较分析患病年龄特点;统计所有患者的孕产次情况,并将其分为初次妊娠、未产、经产三组比较分析。②治疗情况分析:对接受治疗的881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时间分组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变化趋势,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成本。
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患病特点分析:①总体患病趋势:每年异位妊娠住院患者例数及占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95例(16.6%)、330例(16.0%)、323例(15.3%),三年的构成比χ2=1.354,P=0.508,无统计学差异。②患病年龄特点:平均年龄为30.31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0岁,总体发病高峰年龄为31~35岁(28.5%),2007年、2008年发病高峰年龄为31~35岁,2009年高峰年龄提前为26~30岁。2008年与2009年小于20岁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8),≤30岁组患者例数/同年异位妊娠患者例数的构成比各年比较有差异(p=0.024)。③孕产次特点:平均妊娠次数为2.97次,最多14次(仅1例),最少1次;有流产史的患者730例,占77%,平均流产次数2.20次,最多11次,最少1次,既往患异位妊娠的有95例,占10.02%。经产未产初次妊娠的患者例数。
2.治疗情况分析:①保守治疗(471例,占53.4%)的患者较手术治疗(410例,占46.6%)多,且呈增加趋势;②开腹手术177例,占43.2%,其中保守手术50例,输卵管切除术127例;腹腔镜手术233例,占56.8%,其中保守手术183例,输卵管切除术50例。三年比较,开腹输卵管切除术逐年减少,腹腔镜下保守手术逐年增多;③药物保守治疗以甲氨蝶呤的“单剂量疗法”和“多剂量疗法”为主,分别占所有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的47.7%、26.0%。④药物治疗有效率为93.42%,住院时间较长,但其较手术治疗更具成本-效益价值(2300.13vs.7566.49)。开腹手术较腹腔镜手术更具成本效益价值(7538.87vs.7590.43),但其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两者比较无差异。
由此研究得出:我院异位妊娠患者增加明显,占妇科住院患者的比例有下降趋势。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以≤30岁组患者为主。流产、重复异位妊娠、生产史可能是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腹腔镜保守手术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以其高成本效益价值而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以“单剂量疗法”和“多剂量疗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