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多烯紫杉醇靶向脂质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对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摘要】: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11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肝癌的新发和死亡患者数量约占世界总数的二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综合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癌的手术治疗率逐渐提高,但是对于不适宜手术治疗或者复发转移的患者,采用包括靶向化疗、系统化疗在内的系统治疗方法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非常重要;传统的化疗方法存在靶向作用差、毒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差、综合疗效欠佳等不足导致临床应用受限,因此,迫切需要尽快研发出一种靶向性较高、安全性较好、抗肿瘤作用较强,且毒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超声分子探针提供了一种靶向运载化疗药物(或基因)到达肿瘤局部组织、并在适当强度的超声作用下靶向释放化疗药物(或基因)的新型手段,有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
死亡受体5的单克隆抗体(DR5mAb)可以特异性的与肝癌细胞表面表达升高的TRAIL-R2(即DR5)结合,并通过DR5传递细胞凋亡信号,进而诱使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同时由于DR5在正常肝脏组织中低表达,DR5mAb不会引起正常肝细胞凋亡,所以DR5mAb可以作为肝癌靶向治疗的一种理想物质。多烯紫杉醇(docetaxel, DTX),又名多西他赛,是一种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周期中促进微管聚合并增强微管稳定性,且DTX拥有比紫杉醇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将DTX与超声造影技术结合可以改善DTX的溶解性,且对肝癌等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靶向超声分子探针制备技术和生物素-亲和素方法将DR5mAb与DTX药物微泡相连接,检测DR5-靶向载DTX脂质微泡(DR5-targeteddocetaxel-loaded lipid microbubbles, DTDLLM)的抗体连接情况和理化性质,研究靶向载药微泡与肝癌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并通过细胞学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DTDLLM结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对肝癌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为肝癌靶向治疗和超声分子影像技术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DR5-靶向载DTX脂质超声微泡的制备、检测和体外寻
靶能力实验
目的制备一种携带DR5mAb的DTDLLM,检测其性质并探讨其特异性体外寻靶能力。
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载DTX的脂质超声微泡(DLLM);制备生物素化的肝癌DR5mAb,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法将DR5mAb连接于DLLM表面。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微泡与DR5mAb的连接情况,观测DTDLLM的稳定性,检测靶向微泡的粒径、浓度、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等性质,探讨其体外寻靶能力,并与非靶向的DLLM组进行比较。
结果DTDLLM平均粒径1232nm,平均浓度为3.1×109/ml,微泡的包封率为73.5%,平均载药量为25.3%,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DTDLLM表面有绿色环状荧光分布,在体外寻靶实验中靶向微泡组HepG2细胞周围可见较多DTDLLM微泡紧密结合,而对照组肝癌细胞未发现特异性微泡结合。
结论成功制备了携带肝癌DR5mAb的DTDLLM,该微泡能够与HepG2细胞牢固结合。DTDLLM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高效、可用于超声分子显像的肝癌靶向药物载体。
第二部分DR5-靶向载DTX脂质超声微泡联合UTMD对肝癌
HepG2细胞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DTDLLM联合UTMD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以及Caspase-8、Bcl-2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实验分9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Con),DTX组(DTX),DTX联合超声组(DTX+US),空白微泡组(MB),空白微泡联合超声组(MB+US),载DTX微泡组(DLLM),载DTX微泡联合超声组(DLLM+US),DR5-靶向载DTX微泡组(DTDLLM),DR5-靶向载DTX微泡联合超声组(DTDLLM+US)。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处理后的Caspase-8、Bcl-2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在9个实验组中,DR5-靶向药物微泡联合超声组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强(P<0.01),且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和浓度效应关系,与其他处理组进行比较,DTDLLM+US组对Hep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最强(P<0.01),且将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该组的Caspase-8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且Bcl-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DTDLLM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可将肝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上述作用强于非靶向的DLLM以及DTX,其作用机制与影响凋亡相关的Caspase-8、Bcl-2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第三部分:DR5-靶向载DTX超声微泡联合UTMD对裸鼠肝癌移
植瘤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DTDLLM联合UTMD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机制。
方法建立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分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Con),DTX组(DTX),DTX联合超声组(DTX+US),载DTX微泡联合超声组(DLLM+US),DR5-靶向载DTX微泡联合超声组(DTDLLM+US)。测量治疗前后各处理组肿瘤体积,绘制裸鼠肿瘤的生长曲线,并计算肿瘤抑制率,TUNEL法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MMP-2和VEGF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Caspase-8、Bcl-2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各实验组相比较,DTDLLM+US组对裸鼠肝癌的抑制率最高,其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1),MMP-2和VE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RT-PCR和WB结果显示:DTDLLM+US组Caspase-8和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Bcl-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P<0.01)。
结论DTDLLM对裸鼠肝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瘤作用强于非靶向的DLLM和DTX,作用机制与其能够更强的抑制裸鼠肿瘤微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上调Caspase-8和DR5表达水平、下调Bcl-2表达水平有关。DTDLLM联合UTMD具有比非靶向微泡以及单纯药物治疗更佳的肝癌靶向作用和更强的抗肿瘤作用,为肝癌的靶向治疗和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分子影像治疗提供了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5.7
|
|
|
|
1 |
蒋东霞,杨胜利,何琳;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基因表达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中的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
2 |
何琳,张巧,胡杰英;抗肿瘤药物体外诱导新鲜癌组织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
3 |
任金荣,郑振海,王增林,刘鹿宁,于凤玲;BALB/C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建立及移植人体肺癌初步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
4 |
何志颖,江千里,姚玉成,温丽敏,李建秀,王新民,胡以平,王健民;RFP标记的YCD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毒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
5 |
戴中华,石年,刘恭平,韦艳宏,李煌元,陈丹,王斌;溴氰菊酯对PC12细胞Fas、FasL、TNFR1蛋白及凋亡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2期 |
6 |
单保恩,李俊新,张静,梁文杰,李宏芬;中药香加皮与其易混品体外抑瘤效果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5期 |
7 |
朱启星;马泰;涂登云;沈彤;丁锐;;银杏叶提取物对三氯乙烯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NO合成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6期 |
8 |
朱京童;白玉;司文秀;刘洪喜;任曲辉;;中药白头翁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
9 |
张耿月;周晓军;宋连生;;利拉萘酯致突变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2期 |
10 |
刘俊康;吴小兰;章荣华;徐启旺;;小鼠EP瘤细胞株建立的初步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4期 |
|
|
|
|
|
1 |
吴巍,宁新宝,姜藻,郭晓远,冯若;低功率超声辐射LEVOVIST试剂致家兔肝脏微血管栓塞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 |
熊建文;陈丽;刘明胜;刘桂香;戴维萍;肖化;张镇西;;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细胞活性无损检测新方法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5年12期 |
3 |
王开颜,房崇芸,彭光洁;氢化可的松诱导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年02期 |
4 |
;Efficacy of intra- tumor injection of Kang-Lai-Te in treating transplanted hepatoma in rats[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04年04期 |
5 |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Kang-Lai-Te induced apoptosis of human hepatoma carcinoma cell HepG2[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09年03期 |
6 |
张龙江;祁吉;;分子影像学探针的研究与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年05期 |
7 |
熊建文;刘桂香;陈丽;张镇西;肖化;;基于圆孔衍射识别细胞活性状态的方法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
8 |
张洪新,王执民,曹伟,郭卫平,王义清,李文献,倪代会,关彦,韩瑞炀,樊爱玲,刘毅勇;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影像学表现[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年03期 |
9 |
汪朝霞;王志刚;;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基因或药物治疗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年04期 |
10 |
骆杰;王志刚;;肝癌超声分子影像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6期 |
|
|
|
|
|
1 |
张力图;黄少珍;郭建霞;张丽生;;肝癌高发区不同饮食类型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2 |
张启南,陆培新,王金兵,吴燕,陆振宏;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前瞻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6年02期 |
3 |
白咸勇,贾秀红,成令忠,顾云娣,刘同慎;c-fos蛋白在大鼠肝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4 |
路建平;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癌[J];肝脏;1999年04期 |
5 |
张江灵,王崇国;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乙型肝炎甲胎蛋白异常升高者对降低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1999年01期 |
6 |
俞顺章,穆丽娜;乙型肝炎与肝癌[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
7 |
周峥珍,章宗籍,钱忠义,张华献,申丽娟,谢桂先;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实验病理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8 |
叶新平;彭涛;黎乐群;;毒物代谢酶、DNA修复基因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J];卫生研究;2006年06期 |
9 |
傅锦波;王效民;;DLC-1与肝癌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4期 |
10 |
陈琼荣;向景;刘清波;赵国强;车丽洪;;卵圆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