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与 CT、SPECT 或 PET 图像的对比研究,探讨 PET/CT 融合图像在诊断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收集在 2003 年 7 月至 2005 年 1 月间,经临床随访(6 个月以上)、外科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共 12 例(其中男 4例,女 8 例,年龄 22~73 岁,平均 35.8 岁),所有病例均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和 CT、SPECT 或 PET、PET/CT 扫描等手段检查。其中 CT 检查 12 例,分别采用了 Marconi 公司 sele CT/sp 型螺旋 CT 机、Siemens 公司 sensation 型螺旋 CT 机、GE 公司 Prospeed 型螺旋 CT 机,以及 Felscint 公司 Heli CAT Flash 型螺旋 CT 机,扫描层厚 5mm,螺距 1.0,其中 6 例仅做平扫,另外 6 例还在平扫基础上,以3ml/s 的速度,从前臂静脉团注造影剂 100ml,加做增强扫描;SPECT检查 5 例,仪器为 GE 公司 starcam3200i 型、SIEMENS 公司 Diacam 型或 Elscint 公司 Apex-Sp4 型机器;另外 7 例为 PET 检查,机器为 GE公司 Advance 型;PET/CT 检查 12 例,采用 GE 公司 Discovery Ls 型机,含 Advance 2 PET scanner 及 Light speed 螺旋 CT,其中 CT 扫描条件为管电压 140Kv,电流 90mA~200mA,层厚 5mm,螺距 0.75,每环旋转时间 0.8s,扫描视野 50cm;PET 扫描层厚 4.25mm,矩阵 128×128,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采集时间 4min~6min/床位,扫描结束后将 PET 和 CT 图像传送至
Entegra 工作站进行对位融合,获得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融合图像。
分别在 CT、SPECT 或 PET、PET/CT 图像上观察并记录肿瘤病灶的数
目、位置、大小、放射性核素分布、有无钙化、颈部淋巴结以及其他
脏器有无转移等情况。采用 SA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出 P 值,
当 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原发病灶表现:12 例甲状腺癌共发现病灶 19 个,其中
乳头状癌 16 个(84.2%),滤泡状癌 2 个(10.5%),未分化癌 1 个(5.3%)。
CT 图像显示肯定阳性病灶 13 个(68.4%),平扫均呈低密度,9 个形态
不规则,边界不清楚,7 个密度不均匀,其中 5 个病灶(26.3%)内显
示钙化影;6 例增强扫描共显示 7 个病灶,其中可见“强化残圈”征 4 个,
瘤周“半岛样”瘤结节 2 个,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7 例(58.3%);SPECT
静态显像中发现肯定阳性病灶 6 个(31.6%),其中凉结节 3 个,冷结
节 3 个,在动态血流灌注显像中,全部 6 个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
7 例行 PET 检查病例中,发现肯定阳性病灶 9 个(47.4%),均显示为
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浓聚;PET/CT 图像见到肯定阳性病灶 19 个(100%),
表现为明显的异常高代谢病灶,其中 6 个(31.6%)病灶内部密度不均
匀,5 个(26.3%)显示边界模糊不清。(2)颈部淋巴结转移:5 例(100%)
均在 PET/CT 图像上显示出病灶的准确位置,CT 图像发现肯定阳性 2
例,而 SPECT 检查的 5 例中,有 2 例见到明显的放射性浓聚,PET 检
查的 7 例中,2 例显示放射性浓聚。(3)远处脏器转移:3 例,SPECT
或 PET、PET/CT 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CT 扫描发现仅其中 2 例。结
|
|
|
|
1 |
李加德;孙家永;邵长清;;婴儿硬膜下积液的CT诊断(附54例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1期 |
2 |
周雅芳;;经CT证实的脑出血111例预后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89年02期 |
3 |
金英兰;吴光;金京子;;卒中性偏侧舞蹈病四例[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3年02期 |
4 |
申大光;赵玉华;刘恩波;刘奉先;武国宏;;慢性肾衰患者肾体积变化的多元回归分析[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
5 |
王振光;张传玉;李子祥;;原发性气管癌的CT诊断(附7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年11期 |
6 |
张志远;闫少琴;崔健;白忠雄;;急性脑出血的CT定位及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1997年04期 |
7 |
李鸿哲;邹向慧;张鹏;余明;;右胸膜异位皮脂腺囊肿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年03期 |
8 |
吴利忠;李梅;姜永生;朱振祥;;CT和X线平片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年03期 |
9 |
朱昭环;金导泉;;Wallerian变性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探讨[J];工企医刊;2000年03期 |
10 |
黄保良;刘新军;;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85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7期 |
11 |
王新莲;马大庆;关砚生;唐洪渠;王振光;陈步东;贺文;张岩松;;肺气肿的CT表现和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10期 |
12 |
周达学;;鼻窦室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扫描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S2期 |
13 |
米日古丽;程祖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不同程度冠脉病变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学;2007年06期 |
14 |
史子衡;肖文良;田帅;郜新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S2期 |
15 |
陈海燕;;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水电医学;2004年04期 |
16 |
涂蓉,王承缘,刘余健,朱桦,郑溱元,曲海生,谢德宁,王秀东,丁严,李英民,吴瑞林,陈辉;肾上腺髓性脂肪瘤(附四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年01期 |
17 |
朱美伦;杨建营;谭庚发;刘军良;徐化潮;全金萍;张慧香;周旭初;;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在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1993年02期 |
18 |
黄庆娟;王小宁;王德杭;;壶腹部癌36例CT诊断[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9 |
彭光明;蔡祖龙;陈巨坤;;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年11期 |
20 |
李建军;王兆熊;彭仁罗;;脑室内肿瘤的CT诊断(附13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