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正链负性调节元件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体后将导致急、慢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目前,抗HBV感染的治疗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快速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表达和清除病毒。
HBV在感染肝细胞胞核内持续复制,难以被抗病毒药物彻底清除。HBV在肝细胞中强大的复制能力说明病毒拥有一套严密精确的自我调控机制,使病毒持续复制增殖,在体内建立持久的感染。因此,寻找HBV复制、转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调控元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而且对于开发研制针对新的抗HBV靶位的药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调控元件的一段DNA序列,可与某些细胞蛋白或病毒蛋白结合,正性或负性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目前,人们对于HBV负链转录调控的研究已较透彻,而对HBV正链(即反义链)的转录及调节却知之甚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HBV正链产生的转录体(antisense RNA,asRNA)在细胞系或体内含量很低,对病毒的复制及表达起负性调节作用,而HBV在演变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策略”抑制由正链转录的asRNA的产生,例如通过HBV正链上的负性调节元件下调正链的转录。
本课题主要利用荧光素酶检测体系,通过PCR扫描,缺失突变和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对HBV正链基因组进行全面的解析,力图发现在HBV正链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的调控元件,特别是抑制性元件,并对其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分析其作用方式及机理,为深入理解HBV复制表达的自身调控提供新的知识,为抗HBV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HBV正链nt509-1(3182)-2639序列在肝源性细胞(HepG2)中能下调荧光素酶(luciferase)活性,降低luciferase mRNA水平,由此推测,HBV正链nt509-1(3182)-2639序列中含有负性调节元件,能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通过一系列的缺失突变分析,负性调节元件的范围被确定为HBV正链nt453-250序列。对这一负性调节元件作用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负性调节作用是不依赖于其插入方向及插入位点的,不管是以luciferase还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当这段序列以nt453-250或者nt250-453的方向分别插入目的基因启动子的上游或者polyA之后时,均观察到对目的基因的转录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不同的启动子(SV40,CMV)也不影响HBV nt453-250序列负性调节作用的发挥。对负性调节元件嗜肝性的研究结果表明,HBV nt453-250序列在非肝源性细胞A549(肺癌细胞系)和Hela(宫颈癌细胞系)中也能下调目的基因的表达,因此,这种负性调节作用无肝脏特异性,与HBV的嗜肝性无关。对负性调节元件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HBV nt453-250序列对转录的抑制作用发生在转录起始阶段,而非延伸阶段或者转录后水平。定点突变的研究结果表明,HBV nt453-250序列由三个亚元件组成,分别为HBVnt453-434,HBVnt403-384,HBVnt283-264片段,以协同的方式发挥抑制作用。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HBV nt453-250负性调节元件及三个亚元件在HBV各基因型和嗜肝DNA病毒科的其他病毒(WHV, DHBV)中均有较高的同源性。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HBV nt453-250序列是HBV正链上一个新的负性调节元件,至今未见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HBV正链上的负性调节元件,通过下调HBV asRNA的表达,促进HBV以负链为模板转录,保护负链的转录产物作为逆转录及翻译相应病毒蛋白的模板,对HBV的复制和表达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HBV通过正链的负性调节元件,自我调节其自身的复制和表达。因此,HBV正链负性调节元件的鉴定及功能分析,不仅深化了对HBV分子病毒学机制的认识,而且其本身作为HBV全基因组序列的一部分,有可能作为抗HBV基因治疗的新的靶位,研究其作用方式,可为今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
|
|
1 |
余波;黄爱龙;;乙型肝炎病毒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年02期 |
2 |
张涛;高英堂;韩涛;;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年06期 |
3 |
何南祥;张秀芝;蒋自钟;郭茂福;;人肠粘膜等匀浆对乙型肝炎抗原的抑制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79年04期 |
4 |
刘宝璋;乙型肝炎病毒的最新研究和展望[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8期 |
5 |
刘志平,施溥涛,江寿平;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分子的二级结构预测[J];科学通报;1985年08期 |
6 |
杨玉英;何启君;黄果勇;黄达春;;一例熊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四年的血清学及肝组织光、电镜观察报告[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9年01期 |
7 |
陈贤钦;;肝炎病毒可能触发肝癌基因[J];生物学通报;1989年09期 |
8 |
;裸鼠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9 |
鲁仁杰;王慧玲;李光晨;刘鑫;;13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0 |
龚作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学及抗病毒靶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年03期 |
11 |
徐维祯;李迪;李桂秋;张淑云;房勇;谷鸿喜;;HBV YIDD变异株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
12 |
吕婧;杨晓玲;王惠珍;张栋;牛勃;;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10年03期 |
13 |
李想;郭虹敏;薛世伟;陈红星;尤平;;乙型肝炎病毒受体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0年03期 |
14 |
方宇,武建国,李芳秋,喻毅强,张太和;乳牛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样病毒颗粒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8年02期 |
15 |
梁耀东,成军,吴君,程明亮;活性氧簇与肝炎病毒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2期 |
16 |
李琪玲;前S_2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2期 |
17 |
王晶,刘峰;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10期 |
18 |
谢立;李秀惠;张瑞云;辛咏梅;时红波;;慢性肝炎中乙型和丙型病毒混合感染的重症化研究[J];中国病毒学(英文版);2006年02期 |
19 |
连晓蔚;;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的研究现状[J];科技资讯;2007年10期 |
20 |
蔡景兰;孟强;;前S1抗原的检测及其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关系的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