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抗瘤活性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对人乳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对人乳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乳癌细胞株MDA-MB-231,实验分为8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空白对照组,③紫杉醇对照组,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不同浓度干预组,④50μM,⑤100μM,⑥200μM,⑦400μM,⑧600μM。各实验组干预后继续培养24、48、72小时后待查。采用MTT法选择最佳细胞接种浓度、培养时间及最适抑制浓度,计算其IC50值。观察各组瘤细胞形态变化及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瘤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MTT法发现人乳癌细胞株MDA-MB-231最佳接种浓度为5.0×10~4/ml,加药时间为接种细胞后24小时。
②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最适抑制浓度为400ug/ml,IC50为390.3 ug/ml。
③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瘤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在各时间段前后无变化。
④紫杉醇对照组在48小时后有大量坏死细胞,与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400μM及600μM浓度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⑤各浓度干预组在24小时前后瘤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无变化;200μM浓度组在48小时后可见部分死亡瘤细胞,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与50μM、100μM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00μM及600μM浓度组在48小时后可见大量死亡瘤细胞,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50μM、100μM、200μM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400μM与600μM组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具有抗人乳癌细胞株MDA-MB-231活性。
第二部分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及肝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对人神经母细胞瘤及肝癌细胞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别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把第一部分紫杉醇对照组换为羟基喜树碱对照组,其余实验分组方法、对照组及干预组浓度设计、时段设置和观察指标同第一部分。
结果:①MTT法发现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及肝癌细胞株最佳接种浓度为5.0×10~4/ml,加药时间为接种细胞后24小时。
②神经母细胞瘤最适抑制浓度为200ug/ml,IC50为268.2 ug/ml。肝癌细胞最适抑制浓度为200ug/ml,IC50为185.5ug/ml。
③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瘤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在各时间段两种肿瘤细胞均无变化。
④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组48小时后,200μM、400μM、600μM组吸光度值与50μM、100μM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00μM与400μ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0μM与600μ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羟基喜树碱对照组与200μM与400μ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600μM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⑤肝癌细胞组48小时后,50μM组与正常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00μM、200μM、400μM、600μM组吸光度值与50μM组、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00μM、200μM、400μM组与600μM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羟基喜树碱对照组与100μM与200μM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400μ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600μM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⑥两种肿瘤细胞在100μM浓度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结论:2,6-二异丙基苯酚衍生物具有抗人神经母细胞瘤和肝癌细胞活性,但对抗肝癌细胞表现更佳。
|
|
|
|
1 |
张健;董亮;崔华雷;;神经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
2 |
李勤;金先庆;;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7年15期 |
3 |
王皓帆;;用共聚焦及电子显微镜比较干扰素β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和非神经细胞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情况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3期 |
4 |
唐锁勤;王建文;冯晨;杨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02期 |
5 |
刘小红;张建富;陈吉庆;唐云章;;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形态学特点[J];江苏医药;2006年09期 |
6 |
郝咏梅;张皓峰;张松筠;王立群;;催乳素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Neuro2a增殖的调节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
7 |
尹华;唐锁勤;赵强元;;砷剂对神经母细胞瘤MYCN mRNA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年37期 |
8 |
孙晓江,蔡琰,苏敏,朱华,陆钦池;神经肽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裂和代谢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3年02期 |
9 |
董岿然;高解春;陈莲;杨毅;;化疗对神经母细胞瘤MYCN基因表达及其影响[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7年05期 |
10 |
;肿瘤形态学(组织病理类型)[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9期 |
11 |
宋金莲;侯琳;;2,3-吲哚醌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2 |
孙晓江,蔡琰,苏敏,朱华,陆钦池;精氨酸加压素、神经降压素和强啡肽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cAMP和cGMP的影响[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3年01期 |
13 |
张勤丽;吉秀亮;刘承芸;郑金平;牛侨;;氯化铝致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不同死亡的方式及意义[J];毒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
14 |
;肿瘤病理类型[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3期 |
15 |
尹华;唐锁勤;冯晨;于芳;;三氧化二砷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侵袭性实验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
16 |
郑迎春;张继红;佟海侠;王韫秀;;伴有髓系分化抗原表达的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04期 |
17 |
曾纪晓;孙俊杰;莫家骢;马毅;何晓顺;;大蒜素对神经母细胞瘤生长的抑制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年03期 |
18 |
孙婧;肖燕;李良;余素明;唐锁勤;;CXCR4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上的表达及其对化疗敏感性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年04期 |
19 |
汤建光,唐北沙,谭利明,张玉虎,曹立,江泓;质粒介导的RNAi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6期 |
20 |
郝希伟,董蒨,鹿洪亭;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生物学检测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J];山东医药;2005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