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DNA损伤反应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
【摘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
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由重复DNA序列和端粒相关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其主要功能防止染色体末端被化学修饰或核酶降解,阻止染色体末端被识别为损伤的DNA而诱导DNA损伤反应和异常的DNA修复,防止染色体端-端融合、重组和染色体丢失。端粒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衰老、遗传病和肿瘤等密切相关,因而对调控端粒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端粒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端粒的相关结合蛋白,其中端粒保护蛋白的作用尤为重要。端粒保护蛋白主要由六个核心蛋白组成:Pot1, TRF1, TRF2, TIN2, Rap1和TPP1,其中TRF1、TRF2结合于端粒双链DNA,Pot1识别并结合端粒单链DNA,而TPP1与Pot1相互作用,通过Tin2与TRF1、TRF2、Rap1连接共同形成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在端粒独特性“T”帽状结构的形成、维护端粒DNA免遭损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TPP1于2004年由3个独立实验发现,在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可通过其寡核苷酸结合域(OB fold)与端粒酶结合,调节端粒酶活性。然而,TPP1在保护端粒末端不被识别为断裂的双链DNA(Double Strand Breaks, DSBs),抑制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 DDR)及其启动的信号转导作用通路,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抑制肿瘤形成等方面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目的:
探讨抑制TPP1表达对端粒保护蛋白Pot1表达和定位、端粒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以及肿瘤形成等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信号转导机制。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shTPP1的构建:体外构建靶向端粒保护蛋白TPP1的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hRNA表达载体shTPP1,与表达外源性TPP1的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hTPP1抑制外源性TPP1蛋白表达;RT-PCR检测shTPP1抑制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TPP1在转录水平mRNA的表达。
2. shTPP1抑制TPP1表达对Pot1表达及在端粒上的定位的影响:将shTPP1质粒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后,再转染表达外源性Pot1a或Pot1b的质粒DNA。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源性Pot1a和Pot1b在抑制TPP1表达的MEF中的蛋白水平;端粒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法(PNA-FISH)检测抑制TPP1表达后对外源性Pot1a和Pot1b在端粒上定位的影响。
3. TPP1表达缺失对端粒末端保护功能的影响:通过端粒末端脱氧尿嘧啶转移酶法(TdT-FITC)检测缺失TPP1对染色体末端保护功能产生的影响。
4. TPP1表达缺失在诱导端粒DNA损伤反应(DDR)中的作用:通过免疫荧光/端粒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法(IF/PNA-FISH)分别检测ATM+/+和ATM-/-细胞缺失TPP1表达后所诱导的端粒DNA损伤反应,由此形成的端粒功能障碍诱导损伤灶(TIF),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TM+/+和ATM-/-细胞中端粒损伤标志物γ-H2AX的磷酸化水平。
5. ATM-p53信号转导机制在TPP1表达缺失诱导端粒DDR中的作用: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和BrdU掺入法检测shTPP1转染后的原代培养细胞(ATM+/+,p53+/+)的增殖能力,细胞衰老相关β-gal染色实验检测抑制TPP1表达后引起的细胞衰老;Western Blot检测TPP1表达缺失后细胞中磷酸化的p53水平和p21蛋白的表达,探讨ATM-p53信号转导通路在抑制TPP1表达引起端粒DNA损伤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6. TPP1表达缺失对丧失ATM活性和p53功能细胞(ATM-/-细胞)的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将shTPP1质粒转染缺失ATM活性和丧失p53功能的MEF细胞ATM-/-,通过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PNA-FISH)法分析细胞染色体的畸变与染色体分裂后期桥(anaphase bridge)的形成。
7.染色体不稳定性导致细胞具有致瘤性转化能力和在体内形成肿瘤:软琼脂糖法(soft agar assay)检测抑制TPP1表达后的ATM-/-细胞(ATM-/--shTPP1)具有致瘤性转化的能力;通过采用重症免疫缺陷(SCID)小鼠皮下接种缺失TPP1表达的ATM-/--shTPP1细胞,观察抑制TPP1表达在小鼠体内对肿瘤形成的影响。收获形成的肿瘤组织细胞,通过PNA-FISH方法分析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的异常状况。
实验结果:
1.成功构建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靶向TPP1的shRNA表达载体shTPP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hTPP1能明显抑制外源性TPP1蛋白的表达;RT-PCR显示,shTPP1能有效地降低细胞内源性TPP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
2. IF/PNA-FISH方法证实,抑制TPP1表达后外源性Pot1a和Pot1b不能定位在端粒上,TdT-FITC实验结果显示,缺失TPP1表达后大约50%的细胞出现TdT-FITC阳性,并且阳性信号与端粒叠加在一起。
3. ATM+/+细胞中抑制TPP1表达后,端粒损伤标志物γ-H2AX和53BP1在染色体端粒形成TIF,但是在ATM-/-细胞中却没有TIF的形成。Western Blot分析发现,ATM+/+细胞中抑制TPP1表达后,γ-H2AX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而在ATM-/-细胞中则为阴性。
4.在原代培养的p53+/+细胞中抑制TPP1表达后导致细胞增殖受限,生长缓慢。出现细胞衰老的特征性标志β-gal染色阳性反应,并且导致p53磷酸化,p21蛋白表达上调。
5.在ATM-/-MEF细胞中抑制TPP1表达后,诱导染色体发生明显的畸变,形成分裂后期桥,出现不同类型的异常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不同融合,如p-p融合,q-q融合,p-q融合等,以及出现双分染色体。
6. Soft agar实验结果表明,ATM-/--shTPP1细胞可以在软琼脂糖上生长,并形成细胞转化克隆。而对照组细胞ATM-/--vector和ATM+/+-shTPP1都不能形成细胞转化克隆。
7.具有致瘤性转化能力的ATM-/--shTPP1细胞在SCID小鼠皮下形成肿瘤,肿瘤细胞中呈现各种类型的异常染色体,与转化细胞中形成的异常染色体类型一致。
结论:
1.体外成功构建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hTPP1表达载体,转染MEF细胞后能够有效地抑制TPP1的表达。
2. TPP1是Pot1a或Pot1b定位于端粒所必需的,缺失TPP1表达后引起端粒末端降解而失去保护,导致端粒功能异常。
3.抑制TPP1诱发端粒发生ATM依赖的DNA损伤反应,诱导p53依赖的细胞衰老。
4.在失去ATM与p53的细胞中抑制TPP1表达,诱导DDR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分裂后期桥,标志着缺失TPP1表达诱导的端粒功能异常导致了染色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
5. ATM-/--shTPP1细胞染色体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具有致瘤性转化能力,并能在SCID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生物学意义:
1. shTPP1是一种在细胞内研究TPP1基因失去功能的有用工具。
2.抑制TPP1表达诱导的端粒功能异常,导致端粒发生ATM依赖的DNA损伤反应,启动p53介导的细胞衰老机制。
3.失去TPP1将导致端粒功能异常,与丧失ATM-p53信号转导通路共同作用,促进端粒功能异常导致的染色体不稳定,细胞致瘤性转化和肿瘤形成。
4. TPP1在维持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的结构和阻止端粒被不正当识别为双链DNA断裂而诱发DNA损伤反应,启动DNA修复等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5.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ATM-DDR-p53-细胞衰老机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
|
|
1 |
陆东东;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1999年03期 |
2 |
胡桂英,孟磊,迟洪滨;端粒、端粒酶与妇科肿瘤[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0年06期 |
3 |
陈旭明,蔡东平;端粒及端粒酶与肿瘤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0年05期 |
4 |
刘兴凯;端粒酶与小儿恶性肿瘤[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
5 |
刘明;端粒、端粒酶的研究与人类肿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6 |
乌兰;端粒、端粒酶与儿童血液系统肿瘤[J];医学信息;2002年04期 |
7 |
马吉勇,孙丽华,谷伟;端粒酶活性和催化亚单位检测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12期 |
8 |
邓芝云,杨霄鹏;端粒及端粒酶在人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96年04期 |
9 |
严军;端粒、端粒酶行为异常与癌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1998年04期 |
10 |
彭宏;端粒、端粒酶与头颈部肿瘤[J];医学综述;1998年02期 |
11 |
朱孝峰,曾益新,杨大俊;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癌症;1999年S1期 |
12 |
虞伟,武建国;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9年03期 |
13 |
李玮;端粒、端粒酶与临床肿瘤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1999年02期 |
14 |
蒋云爱,吴欣,刘银坤;肝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J];中国癌症杂志;1999年04期 |
15 |
许兰涛!730030,孙延庆,张玉萍;端粒、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0年22期 |
16 |
李红霞,王益夫;卵巢上皮癌端粒酶活性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年02期 |
17 |
邱健,姜馨,何文宪;端粒、端粒酶与肿瘤临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
18 |
周国雄;端粒、端粒酶与胰腺癌早期诊断[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
19 |
张方信,邓芝云,张学庸,康生朝,汪泳,余西林,王宏,卞晓红;胃癌患者术后端粒长度变化与预后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2期 |
20 |
符兆英,刘永仙,王亚萍,惠起源;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