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BM技术研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结构的影响
【摘要】:目的:在静息状态下,采用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技术,以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为研究载体,从脑结构的变化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效应机制,为临床治疗、疗效评估等提供依据。
方法:以11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和12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技术,以灰质体积为观察指标,在静息状态下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区域的灰质变化以及与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从脑结构方面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依据。
结果:1、临床量表观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经过针刺治疗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高,显示针刺治疗对病人病情有改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结构影响的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存在广泛的灰质体积改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尾状核、胼胝体、扣带回的灰质体积高于健康受试者;而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额上回、辅助运动区和小脑的灰质体积低于健康受试者。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后,角回和缘上回构成的顶下小叶、楔前叶、楔叶的灰质体积增高,而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的灰质体积降低.
结论:
1、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结构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
2、益髓通窍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结构有一定的改善。
3、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靶点可能是静息状态下的“默认网络”和“运动网络”
|
|
|
|
1 |
陈瑛!200025,聂生东,顾顺德,章鲁,黄耀德!200025;在微机上实现脑结构三维重构的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12期 |
2 |
宋书娟,刘英芝,从日昌,张晓燕,杨振江,李凌松;PAX6基因突变能够引起人脑结构异常[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3 |
陈华;李世荣;;脑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J];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 |
4 |
洪珊珊;柯晓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孤独障碍脑结构的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年04期 |
5 |
戴海涛;张熙;;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影像结构特点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
6 |
王克威,谢世平,康冰,张心保,于新华,刘文;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的MRI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7 |
张炜;;人类大脑构造可随性格改变发生变化[J];科学大观园;2009年11期 |
8 |
谢俊祥;;计算机模拟脑电图中节律变化的神经回路模型[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9年02期 |
9 |
李绪明,潘贵成,徐国强,汪多江,马传辉;计算机对猫脑结构重建的研究——Ⅲ猫脑外形、尾核及海马三维结构重建[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1991年02期 |
10 |
李凌云;;分裂症脑结构与临床症状的MRI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1年03期 |
11 |
李海林,吕耀娟,叶勤,李惠国,陈晔,计庆明;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磁共振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
12 |
;早产儿成年后的大脑结构、神经认知及行为功能[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年04期 |
13 |
李艳玮;李燕芳;;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
14 |
侯建成;董奇;;音乐绝对音高信息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
15 |
张杨
,罗非;双语者大脑结构的可塑性[J];生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16 |
王润平;;感音神经性耳聋者的脑白质结构基于体素形态学研究[J];河北医药;2011年05期 |
17 |
Volkow ND
,史尧胜;用PET研究心理一生物相关性[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2年02期 |
18 |
;儿童叛逆与大脑结构有关[J];医药保健杂志;2009年22期 |
19 |
隋毓秀!210029,刘文!210029,李永平!210029,翟书涛!210029;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20 |
;科学新知[J];泸州科技;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