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研究

杨兴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在竞争和发展中的成败。尤其是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世界各国纷纷将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设定为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情况下,建构一个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是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应然要求。 笔者以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构成为主线,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依据认知结构论、豪恩斯坦行为整合统筹目标分类学等理论,遵循幼儿认识事物的思维特点和科学探究特点,试图建构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 围绕该目标体系,通过对三所幼儿园中的九位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等方法,对教师在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的选择、制定和实现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在课程目标的选择方面,教师缺乏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来源依据的综合考虑;过分注重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的预设取向;忽视幼儿自身需要对于课程目标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课程目标的制定方面,课程目标的内容设置过于形式化,缺乏实用性;过于注重知能目标的设置,忽视其他目标;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单一,缺乏综合考虑。在课程目标的实现方面,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局限,有待灵活运用;课程目标实现的方法单一缺乏综合使用;课程目标实现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 据此,研究者提出相应的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的建议:要加强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建设的重视;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素养;要结合实际,加强园所文化建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胤;科学或人文:两种大学课程范式的思考与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2 张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J];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01期
3 李峻锋;黄略;;试析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之关系——以“泰勒原理”和“多尔课程观”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郁正民;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5 朱海粟;;整体课程范式与和合思想[J];新学术;2009年01期
6 姚霖;;后现代女性主义视域下课程范式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7 张攀;;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崔伟;王献福;;体育课程范式转换的后现代视野[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魏宏聚;;课程范式转型与教研员角色重塑[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3期
10 黄甫全;高师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更新教学内容抑或应用教育技术?[J];高教探索;1999年04期
11 赵小川;赵明辉;;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旧课程范式比较研究[J];传承;2009年08期
12 李本友;王洪席;;过程哲学视域下传统课程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5期
13 褚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基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4 陈振中;论课改的范式基础及其理念蕴涵[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0期
15 孙明月;;课程范式转型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16 耿宏丽;;试论课程范式的转型:从“传递中心”到“对话中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7 张宁;张嘉伟;;当代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范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8 章兴鸣;;实践的课程范式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19 曾毅;;20世纪语文课程范式变革及其批判[J];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20 郭庆霞;;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谈课程范式的转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虹;;现代教材观视野下的高校教材建设创新研究[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6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原芳;英国PSHE课程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雪燕;论教师对课程的个体化改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光东;论课程的信息本质[D];西南大学;2012年
5 吴静;课程变革视域下的课程监控制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涛;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专科及高职农科专业物理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秀娟;幼儿教师实施品格主题课程之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蕊;自主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10 王爽;经验分享与意义建构:课程实施的“分有”及其“型相”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吴宗杰;教师的发展和解放之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杨庆余;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N];文汇报;2005年
4 四川省绵阳师院 王楠;从画萍果看中、日、美老师的课程文化差异[N];中国教师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