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模式选择
【摘要】:土地集约利用的根本动力源自于土地资源本身的稀缺性,而伴随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型,城市化提速过程中必然面临土地紧缺的“瓶颈”制约和内部布局欠优化的障碍,即增量(刚性)与存量(弹性)问题。当然,在增量很难满足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时,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和城市土地的分类经营与使用便应运而生。而且,在千方百计地需求增量和存量时,确保生态安全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所必须考虑的重心。因为,惯常的城市土地利用过多地都被强调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产出功能,增加投入和提高土地利用度与利用强度也都被用作服务于地均产值的提升,生态保护用地的预留和城市土地生态效应的发挥也仅仅视为关注而不是重视。
更为重要的,部分现存的说法甚至认为,生态安全的约束和创建,大多属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才会考虑的关键性约束要素,其实,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贯穿于城市发展的任何阶段,生态环境的本底状况为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情景把握指明方向,起到约束作用,反过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的调整,又有利于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景与适应性集约模式研究是未来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关系耦合的优先领域。
本文选取西南大都市核心组团部分的重庆市南岸区为典型岩区,沿“基础理论挖掘-评价思路搭建-现行集约识别-集约情景测算-集约模式构建-集约对策安排”的轨迹,本文使用三期遥感影像、实地踏勘、参与式访谈、已有资料文献等获取空间和属性数据,运用归纳提炼、梳理比对、生态时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情景给予重新审视,并给出合适的对策安排,取得如下科学认识:
(1)重构了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双重过滤器”效应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根本出发点,注重区位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格局的安排,地租地价理论对已配置格局的修正,“点-轴”理论对已配置格局形态的空间转移,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理论对士地利用分散和集中态势的“生态-经济”耦合,等等,最大限度地协调城市内部及其与周围人口、经济、资源等要素间的流动。
(2)发展了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旨在处理好“前提、途径、目标和保障”间的关系,即“生态约束,集约根本”:宏观结构合理、中观用地优化和宗地高度集约是它们的前提;地均投入增加和预留保护性用地是它们实现的途径;集约和生态耦合的“双重过滤器”效应是它们的目标。据此构建了融合七大板块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四级综合标准的评价依据。
(3)查明了典型区现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南山为界的西部片区现已形成较完备的商业、居住、工业和公共设施体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南山以北是城市景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生态保护与城市扩展矛盾最为突出,南山东南部的茶园新区代表南岸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的新方向。但整个用地结构上建设占用造成的生态消耗过多,建设除占用大量透水的绿色覆被,而且,建设过程中,未处理好宗地集约与城市整体集约间的关系,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中仓储用地增加比重较大,住宅、道路和广场、绿地等用地的比率增加不高。
(4)弄清了南岸区生态安全约束下宏观层面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景。南岸区200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低于2.0分属低集约化阶段。其中,最高的分为南坪组团1.757分,南坪组团作为南岸区建成区的核心,土地集约度是最高的;最低得分为黄桷桠和南山组团得分为1.330分,自然环境极大的限制了黄桷桠-南山组团土地集约利用得分的提高;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的土地集约利用化程度的分别为1.468分和1.451分,体现了城乡过渡带和老城区的土地利用的特殊性;
南岸区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五大组团的平均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得分为2.706分,其中,南坪组团的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然最高,达3.272分,最低的依然是黄桷桠-南山组团,其的得分为2.180分。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2009年的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分别达到了2.380分和2.800分,集约化间距已开始出现。茶园新区2009年已经初具规模,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达2.898分;
(5)厘定了生态安全约束下宏观层面影响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空间差异驱动机制。南坪组团积聚产生的积聚和分散效应都对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的形成和演化发生作用。南坪组团相对强大的工商业积聚,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的农民具大的新引力,其预期经济收益明显大于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的机会成本,吸引了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积聚于此,促进海棠溪一带、弹子石两大组团的城市化进展。茶园新区是重庆市新确定的几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在开始建设前就对新区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评估和规划。
(6)细化了生态安全约束下中观尺度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景。融侨半岛云满庭B区,综合评价得分为73.201分,云满庭B区用地结构较紧凑,布局合理,但并不显拥挤,属适度集约利用范围,但规划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实际中一些基础设施的利用程度不高。茶园工业区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为60.336分,处于适度集约利用范围,然而,根据遥感影像的测算其综合容积率为0.73,高于国家的最低标注0.5,但据实地考察,适当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后,总体来讲园区规划合理。
南坪商业步行街的土地集约化综合的得分为65.651,处于适度利用的上游阶段,南坪商业步行街南坪的核心级商圈,商业用地开发强度高,城市人均商业用地面积和人均商业营业面积低。南岸区江南大学城的在土地集约化综合得分为47.761,处于低度利用阶段,大学城建筑物的平均层数约为4.5层是主要原因。
(7)构建了适合生态安全约束下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三大模式:集中型宗地-总体集约模式、分散型组团-沿轴集约模式以及集中-分散混合型集约模式,它们是适合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优选模式。集中型宗地-总体集约模式主要针对城市组团内部的土地集约利用,适用于南岸区的核心区、延伸区、次级核心区等城市中心地带。分散型组团—沿轴集约模式注重多中心组团的集约利用和空间预留,适用于南岸区核心区和次级核心区之间,核心区—南山—茶园新区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建设。集中—分散混合型集约模式是兼顾前面两者集约模式的综合。
(8)安排了符合南岸区实际的考虑生态安全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适应性对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生态安全约束和生态安全打造,须借助多视角给予入手,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和城市土地的分类经营与使用。纵然,城市土地的使用需要注重人地和谐和生态循环,但最初的考虑城市形态和生态本底的城市土地的功能划分则是非常重要的,是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利用功能确定的标准。而此基础上的分类经营和使用,可在城市土地集约和生态安全间的寻找到“均衡点”的最好做法。
人是生态安全约束下土地集约利用模式选择和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安全打造的主体,人的认识和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地集约和生态安全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在进行土地集约与生态安全间的“均衡点”探寻时,旧城改造中的上述三大主体间“博弈”均衡,改造过程中的多元化融资,土地置换中“对接”产业的门槛设置,地上产业变更后收益的分享,等等,都需要多主体的参与和协调才能完成。
上述所取得的科学认识,在理论方面界定的“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尤其内涵中的“双重过滤器”效应,符合新时期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有助于对经济转型期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转换与优化配置概念的丰富;构建的“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囊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所涉及的七大板块,可用于综合评价主城八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间耦合情景。更为重要的,在以南岸区为样点进行的评价实证和适应性模式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形态转型,在宏观层面和中观尺度上综合展开,符合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的实际,可用于作为开展主城八区现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评价和构建可持续、健康生态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新模式进行推广
|
|
|
|
1 |
曾广权,邓晴,余艳红,张星梓;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提高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2期 |
2 |
刘先新;;三峡生态安全源于忧患 生态文明创新始于忧患[J];中国林业;2008年09期 |
3 |
李康;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
4 |
贾全欣;环境恶化 生态安全挑战国人生活[J];基建优化;2001年03期 |
5 |
冯蕾;;从生态建设中收获经济效益——访蒋明君[J];当代生态农业;2007年Z2期 |
6 |
张淑云;;生态安全型复合高效絮凝剂的一步法制备方法[J];工业水处理;2008年03期 |
7 |
王权典,周珂;国家环境安全及其法律保护比较研究[J];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
8 |
马乃喜;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J];陕西环境;2003年01期 |
9 |
钟祥浩,刘淑珍,王小丹,李祥妹;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战略[J];山地学报;2003年S1期 |
10 |
黄青,任志远;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
11 |
赵彤堂,张桂荣,许卓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J];吉林林业科技;2004年05期 |
12 |
邹德萍;生物入侵 考验中国生态安全[J];农业科技通讯;2005年04期 |
13 |
贺俊安;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
14 |
何建华;;生态安全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山西水利;2006年01期 |
15 |
李心亮;;世界环境日:关注生态安全[J];环境保护;2006年11期 |
16 |
王树义;;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探讨[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
17 |
曹鼎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8年04期 |
18 |
柴艳芳;谭迎新;;对生态安全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2期 |
19 |
马晓菲;谢文霞;赵全升;;胶州湾生态安全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20 |
;2009年全球国际生态年启动[J];福建纸业信息;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