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将城市的发展由一种自然的缓慢演化过程带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20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带动世界经济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使城市的财富、人口和面积迅速扩张,城市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一方面,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和危机。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西方国家已经在总结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教训之时,当代中国却正在经受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和考验。对于经历了上百年贫瘠与落后的中国来说,城市化充分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社会发展上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同样使中国付出了痛苦与混乱的代价。由于中国本身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采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特殊国情,使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会面临相比于西方国家更加复杂和艰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在城市中凸显,并越演越烈。从美学观点来看,这些问题直观地表现在城市空间环境的物质形式外观——城市景观的变化中:城市景观中自然的缺席,城市景观对历史文脉的割裂,城市景观面临文化特色危机。当今中国城市问题要求我们从美学上回答:城市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怎样的城市才能给予我们舒适、幸福与美好的生活?我们能否在城市中既享受优越繁华的物质条件,又实现“诗意地栖居”?
有鉴于此,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锁定为城市景观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城市中的物质形态景观和人文精神景观两种类型。并且选取“自然与城市景观”、“历史与城市景观”、“文化与城市景观”这城市景观中的三个哲学命题,来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城市景观美学的论题属于应用学科,长期以来为归属于哲学学科的传统思辨美学所忽视,并且理论本身是对实践的总结,往往相对滞后,只有当中国城市化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才会产生研究城市景观美学的迫切需求,所以导致了该论题在美学理论研究中的边缘化;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所展露的问题与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由追求物质发展的经济型城市转为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型城市,这也日渐凸显了城市景观美学的重要价值。所以,对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填补美学理论中的薄弱环节,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同时,将城市景观置于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予以审视,对当今中国城市景观建设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能为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哲学美学上的理性积累,又能为面临现实困境与危机的中国各城市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论文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评析当前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审视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美学问题,并探讨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建设富有深刻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不同地域的具体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期塑造城市景观的个性与特色。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探讨自然与城市景观的问题,第三章探讨历史与城市景观的问题,第四章探讨文化与城市景观的问题,最后是结语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提出研究本论题的原因,以及论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其次通过对城市景观美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可阐释的空间。接下来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如:景观、城市景观、景观美学进行阐释和界定。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介绍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自然与城市景观。首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是城市景观美学的理想典范和理论依据:一方面,人性中自然性与文化性是并存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的本真天性与渴望;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自然美学观的价值指向——中国传统自然美学观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始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亲密关系;而西方则在饱尝了生态危机的恶果之后,发展出以“生态和谐”为基本内涵的现代生存论自然审美观和环境美学观。接下来,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景观中自然美缺失的现状,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建设大肆侵吞和改造原生自然;第二,城市自然景观失去地域特色;第三,自然沦为城市的附庸;第四,丧失自然的本真性。并追溯其背后的思想根源——人对自然审美观念的变迁。通过对远古、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时期人对自然审美观念的纵向考察,指出其在城市景观对待自然生态的审美态度上的重要影响。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的建议,通过保留城市中的荒野,在城市中再造自然,维护城市的原生自然风貌,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等具体途径,来恢复城市中的自然之美。
第三章,历史与城市景观。首先,通过对西方城市景观审美观念的历史发展的纵向考察,和对中国传统城市景观的审美特征的梳理总结,展现出城市景观在历史语境中的审美精神。其次,分析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中国城市景观历史文脉断裂的现实景况,主要表现为对历史遗迹的破坏,对旧城的大肆改造,以仿古建筑代替历史遗存,仿欧美式建筑在城市中泛滥等几个方面。进而探讨现象背后的成因,包括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审美观念和审美风尚的改变、以及城市文化导向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通过保留城市的记忆、实现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来弘扬城市景观的历史价值,实现历史文脉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延续。
第四章,文化与城市景观。首先,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文化多样性三个角度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进行阐释,指出文化对塑造城市景观审美特色的重要性。其次,选取几个典型的城市人文景观来揭示当代中国城市景观所面临的文化特色危机,主要有:“千城一面”现象、传统节庆的商业化、民间艺术的濒临绝境和地方风俗的日益淡化,它们造成了城市文化面貌的趋同、文化品位的降低、文化记忆的消失和文化特色的减弱。最后,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通过明确文化定位、克服“千城一面”,复兴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尊重和保护地方风俗等措施,来重塑城市景观的文化特色,挖掘城市景观的文化底蕴。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文通过探讨“自然与城市景观”、“历史与城市景观”、“文化与城市景观”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现实语境中最为凸显的问题,既为未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了哲学、美学上的理性积累,又为面临现实困境与危机的中国各城市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启示。
由于本文论题的性质,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哲学、美学理论以外,还需要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审美心理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多元视域的综合研究。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坚持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学术视野,力图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来审视城市景观,挖掘出其中的审美意识和深厚文化精神,并对其中的紧迫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答。此外,研究城市景观的美学问题,除了分析和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外,还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际考察,包括对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地走访,获取大量的景观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采集一些具体的数据资料等等,因此,将文献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