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摘要】:
通过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相关《植物志》珍稀濒危植物资料搜索,以及标本考证等方式,查清了贵州省境内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同时,作者对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成分作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对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名、属名、种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保护价值、地理分布、生活照片、标本照片等资料,利用文字及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并输入到计算机中,以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erver建立后台数据库,并通过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服务器页面)制作查询、管理网页,初步建立了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该系统由一个数据库构成,并具有组合查询和远程管理等多项功能。在所建立的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主页中,包括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区系分析、保护概况、研究对象、关于我们、相关链接等七个部分。该系统包含如下研究成果:
一、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1)综合《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的统计,贵州省有珍稀濒危植物100种(除去重复部分),隶属于79属、48科。其中,蕨类植物7科、7属、10种,裸子植物6科、14属、20种,被子植物35科、58属、70种。
(2)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在贵州省境内,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木兰科以及古老而复杂的金缕梅科都有分布,另外,还有如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Hayat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古老、孑遗的种类,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involucrata)、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等第三纪孑遗植物,以及残遗植物如紫茎(Stewartia sinens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bnieri)、峨嵋含笑(Michelia wilsonii)、四药门花(Tetrathyrium subcordatum)等。在属级水平上,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可划分为12大分布区类型,以及7种变型,反映出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的复杂性。
(3)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中国特有成分丰富,有64种,占总种数的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64刀%。其中,有3种贵州省特有种,即梵净山冷杉(A切eJ户…jngsh。ne—0\
辐花芭苔(乃amnochar心 esqu加7i)和贵州苏铁(Cyc皿 gUEho。ensls)。
N)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占优,表现出热带性质特
征。从科的分布区类型来看热带分布类型所占比重较大,达27科,占总科数的
64.29%:在属级水平上,热带分布33属,占总属数的4二.30%,
(5)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是以木本植物为主,而且高大乔木占绝大部分。
在 100种珍稀濒危植物中,木本植物 80种,占总数的 80刀%,其中高大乔木乃
种,占绝大部分。
(6)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与西南地区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华中、华南
及华东:在西南地区中,与云南联系又最紧密,共有种达60种,占总数的60刀%。
(7)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垂直分布海拔差度大,但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海拔
500-2 000m范围内。如观光木(TSoongioden介o。o咖rum)主要分介在海拔
280-640m之间,而梵净山冷杉却分布在海拔 ZI 00m以上。
(8)在贵州省9个地区中,黔南分布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最多(52种,占
52刀%),安顺市最少(9种,占9.0%):而在63个县市中,黎平县分布种类最
多u7种,占 270%L 另有 6个县只有 1种分布,大部分县市种类数量在 4一
12种之间。总体而言,贵州省南部地区(包括黔南、黔西南、黔东南3个民族
自治州)种类丰富,其次是北部地区(遵义市),中部地区(包括六盘水、安顺、
贵阳市、铜仁地区、必节地区)种类最少。
二、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1)目前贵州省有各级自然保护区68个,但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还未达到
全国水平,这与贵州省物种丰富度及珍稀濒危植物数量位居全国前茅的地位是不
相称的。另外t在这68个自然保护区中,只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贵州植物资源遭到了不合理的开
发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珍稀濒危种类分布区范
围逐渐在缩小,种群数量在减少。根据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及致濒原
因,作者认为今后应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理的研究,完善就地保护和迁地
保护,继续充实资源调查及编目以及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保
护工作。
三、查询与管理系统
门)“信息查询”系统中,包括综合信息查询、标本查询及保护区查询。综
合信息查询可实现对物种信息、保护级别、分布区的单独查询及组合查询,其中
物种信息包括物种分类信息、保护价值、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植物生活照片、
标本照片、地理分布图等。标本查询可实现对物种分类信息、标本采集信息及标
?
|
|
|
|
1 |
张桥英,何兴金;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年05期 |
2 |
曾进,刘玉成;四川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3 |
陈志远,姚崇怀;湖北省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4 |
欧阳志勤,龙春林,郭星;珍稀濒危植物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云南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
5 |
孙启时;东北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特征[J];植物研究;1995年04期 |
6 |
王阳才;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2期 |
7 |
刘鹏,陈立人;浙江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保护[J];山地学报;1996年04期 |
8 |
章艺,刘鹏;衢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
9 |
章艺,刘鹏,周春;衢州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刘世春;邬晓光;;抢救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J];世纪行;2003年09期 |
11 |
梅笑漫,刘鹏;浙江丽水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与保护[J];广西植物;2004年03期 |
12 |
马骥,李新荣,李俊祯,张景光;西北荒漠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J];中国沙漠;2005年02期 |
13 |
于慧,叶华谷,叶育石,赵南先;广东省乐昌市珍稀濒危植物及保育[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4 |
袁国军;张秀艳;梅象信;;连康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
15 |
傅立国;;重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J];世界环境;1984年03期 |
16 |
何家庆;;大别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生命世界;1987年03期 |
17 |
肖来云,普正和;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18 |
黎存志,刘善鹏,张国伟,林英伟;香港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保育[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9年01期 |
19 |
何平,袁小凤,马文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与区系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0 |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