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重庆市北碚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山地灾害尤其是坡面泥石流灾害在特大暴雨时广泛发育,给本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状,为了有效的减少和预防坡面泥石流灾害给本区经济造成的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2003年“7.19”特大暴雨事件为例,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在室内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取得了数万个各类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SPSS、EXCEL、MAPINFOR等工具和软件,为全面分析和研究北碚区坡面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本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创造了条件,填补了我国对坡面泥石流进行定量话研究的空白,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坡面泥石流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坡面泥石流简介、国内外坡面泥石流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国内外研究坡面泥石流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为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思路、研究坡面泥石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为研究区概况,主要包括本区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本区坡面泥石流的分布状况。
第四部分为坡面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碎屑物、地质构造、岩性、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合1:5000的地形图,对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平均坡度、沟谷纵比降、坡长、流域面积、流域形态要素、流域切割度等;在典型的坡面泥石流取土样的基础上,在室内实验1中,主要运用了甲种比重计法,同时结合最新仪器粒度分析仪对用甲种比重计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进行坡(残)积层的粒度分析,同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微团聚体进行了分析;运用环刀法求土壤容重;利用氯化钡—硫酸法求阳离子代换量;利用SPSS对分散率和团聚度进行曲线拟合;运用土壤含水量速测法和高温烘干法分别进行了含水量和吸湿水的分析。运用SPSS分别对地貌因子如平均坡度、沟谷纵比降、坡长、流域面积、流域形态要素和坡(残)积物的粒度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土体容重、含水量、吸湿水、阳离子代换量进行了相关的矩阵分析。
第五部分是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机制及其量化研究。在室内实验2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土体抗剪强度实验,求出了粘滞系数C值和内摩檫角θ的大小;探讨了剪切应力组成;对坡面泥石流运动的能量及其大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试图使其量化:主要包括对雨滴能量、坡面散流能量、径流能量、启动能量及泥石流运动的总能量的量化;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坡面泥石流运动的总能量和坡面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得出了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定量化公式。
第六部分为结语与展望。
|
|
|
|
1 |
曾凡伟,徐刚,李青,桑琰云,彭涛;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信息初探——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
2 |
徐刚;坡面泥石流流域地貌要素的概率分布[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2期 |
3 |
王禹;曾伟;赵丽华;;矿山泥石流预测方法——A矿分析实例[J];勘察科学技术;1985年05期 |
4 |
陈宁生,王旭,王晓颖;康定雅拉河无名沟崩滑坡面泥石流峰值流速流量的沿程变化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5 |
刘成;徐刚;杨娟;程中玲;;激发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因素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地区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
6 |
;山地研究[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3期 |
7 |
曾凡伟,徐刚,李青;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阀值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
8 |
彭涛;徐刚;夏大庆;;坡面泥石流暴发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及其预测预报[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
9 |
刘成;徐刚;;坡面泥石流形成之降水条件探讨——以重庆北碚地区为例[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
10 |
刘成;徐刚;黄彦;孔圆圆;程中玲;杨娟;;激发坡面泥石流形成的降水因素探讨——以重庆北碚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1期 |
11 |
张威巍;游雄;宋国民;;一种面向地貌因子的光照模型[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
12 |
刘成;徐刚;;坡面泥石流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初探——以重庆北碚地区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4期 |
13 |
黄勇;杨三强;周雁;陈洪凯;;高寒高海拔山区公路坡面泥石流防治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S1期 |
14 |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婧;王旭昭;;汶川震区的坡面泥石流调查研究[J];泥沙研究;2011年01期 |
15 |
何晓英;陈洪凯;刘虎队;;昆明~嵩明高速公路后窗子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试验研究[J];公路;2011年07期 |
16 |
王春晖;王伟峰;郭山峰;刘华平;方茜娟;;浙江省永嘉县泥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
17 |
蔡强国,刘纪根,刘前进;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沙统计模型[J];地理研究;2004年04期 |
18 |
袁佩新,秦举礼,黄金宝,方国华,高路,樊建利;国道318、214线藏川滇部分区段公路地质灾害遥感解译[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9 |
何德谦,刘妮娜;宁陕小学后山地质灾害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J];岩土工程界;2004年08期 |
20 |
何仕启;黄和;;防治地灾 任重道远[J];南方国土资源;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