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
【摘要】:长江是世界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北麓,顺势穿越了我国三大地貌阶梯,东流入海。当它穿越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边缘地带时,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无疑,长江是在切穿三峡之后,才实现峡东与峡西河段的贯通,形成泱泱大河。三峡的贯通是形成现代完整长江的一个重大事件,长期以来倍受观注。早期的研究认为三峡贯通的时代在第三纪或更早。近20年来,众多学者从水系发育、河谷形态以及江汉盆地的洪积扇沉积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时代与幅度的明朗化,特别是黄河水系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学者们现在更多的认为三峡切穿的年代是在第四纪。然而,三峡地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发生多次强烈的构造抬升,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叠加作用,使得该区地形十分破碎,地面冲刷严重。因此测年资料十分匮乏,迄今为止对长江三峡的贯通年代仍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层状地貌的研究,较详尽的记述了三峡层状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根据地貌发育特征分析了三峡贯通的时代与成因。
(1)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以及核对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研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发育有两级夷平面、一级侵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最高一级夷平面(鄂西期夷平面)分布高度在1700—2000m,形成于老第三纪末;第二级夷平面(山原期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1500m,形成于上新世末;侵蚀面分布高度为800—1200m,形成年代为3.4—1.8Ma.B.P。七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分别为:T7(1.16MaB.P.)、T6(0.86MaB.P.)、T5(0.74MaB.P.)、T4(0.47MaB.P.)、T3(0.15MaB.P.)、T2(56—58KaB.P.)、T1(9—31KaB.P.)。
(2)构造运动是塑造长江三峡的主要力源。三峡的贯通方式可能是先从溶洞贯
|
|
|
|
1 |
伊海生,王成善,刘顺,刘志飞,王士峰;藏北高原夷平面的沉积记录[J];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
2 |
吴忱,张秀清,马永红;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第三纪地文期[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3期 |
3 |
李愿军,丁美英;长江三峡地区构造地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1996年01期 |
4 |
潘保田,高红山,李炳元,李吉均;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
5 |
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
6 |
李金冬,柏道远,王先辉;藏北蚕眉山地区火山岩和夷平面的时代[J];地质通报;2004年07期 |
7 |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J];科学通报;1996年15期 |
8 |
崔之久,李德文,伍永秋,刘耕年;关于夷平面[J];科学通报;1998年17期 |
9 |
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10 |
黄玉昆,张珂;广东莲花山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特征[J];华南地震;1990年02期 |
11 |
顾延生,张旺生,朱云海,樊光明,高山;祁连山东南缘基于RGMAP的数字化地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2 |
韩慕康;中国夷平面研究的新进展──吴忱等著《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评介[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
13 |
陈克造,黄第藩,梁狄刚;青海湖的形成和发展[J];地理学报;1964年03期 |
14 |
冯金良,崔之久;再现中国地史期化石夷平面[J];科学通报;2001年22期 |
15 |
郭志永,翟秋敏;对嵩山夷平面的再认识[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6 |
黄志强;山东(衤方)河南侧地貌特征与新生代砾岩(砾石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0期 |
17 |
吕朋菊,张明利,张永双;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泰山的形成及其地貌景观[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8 |
陈长明;;论湘西北区新构造运动[J];湖南地质;1988年02期 |
19 |
闫永福;冀西北坝上新构造运动[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8年02期 |
20 |
甘昭国;梁恩宇;;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