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翻译研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研究方向正朝着跨学科及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迈进。然而这种杂合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论上过于强调阐释和描述。意义处于翻译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动摇。众多学者运用传统语义学的一些理论来解释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把意义看作是可拆分的,机械地对意义进行命名和分类。另一方面,在语言哲学里,过度地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甚至有研究者否认原义的存在。很显然这些意义理论对译学的发展极其有害。究其原因,问题在于这些意义理论脱离了人的认知,曲解了意义的本质,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客观主义或主观主义的极端,对翻译中的意义建构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意义的忠实传达关系到翻译的成败,因此意义研究对翻译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翻译学亟需建设一个科学的意义理论。
Jakendoff(1983:3)认为,“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就是研究认知心理学。”也就是说语言意义与人的认知紧密相关,意义研究必须从认知途径着手。鉴于传统语义学脱离了人的认知,对于翻译中的意义现象解释力甚弱这一事实,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理论为基础,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过程,并试图对这一过程中意义的运作机制作尝试性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等于概念化过程(conceptualization),即意义是一种心理认知现象。具体说来,“意义既不是某种外在的客观形式,也不是内在的主观意识,而是一种实时建构。它是人们将实时的感知信息以及概念信息同更为抽象的、通过长期经验获取的信息框架结构相整合的结果”(王斌,2004)。这一观点科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