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土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及其对适生种群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摘要】:
喀斯特(Karst)地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我国西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质。由于石灰岩地区持水力差,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植被恢复异常困难。近来,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丛枝菌根能够造成水分进入、通过和流出宿主植物的速率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组织水分状态和植株生理状态的改变。尽管丛枝菌根影响宿主水分关系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但有研究者认为,丛枝菌根可能通过促进宿主对营养物质,间接地改变了宿主的水分关系。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在石灰岩地区的植被恢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石灰岩地区适生植物种群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以及石灰岩地区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特征。为此,设计如下的5个试验:
试验1:
土壤水分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构树根系形态特征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在石灰土基质上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对构树幼苗根系的形态特征和分形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和接种菌根真菌对构树幼苗生物量积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构树幼苗根系干重、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节数目、根系平均直径和分形维数表现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接种G.mosseae则使得该参数比同等水分条件下显著升高;未接种植株比根长SRL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接种G.mosseae则降低了同等水分条件下构树幼苗的比根长;土壤水分和接种G.mosseae同样也对根节平均长度产生了影响。由此作者认为,接种G.mosseae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促进了构树幼苗的生物量积累,这种促进作用在土壤干旱条件下尤为明显,表明AM菌根真菌G.mosseae提高了宿主构树的抗旱性;G.mosseae对宿主构树抗旱性的提高与G.mosseae对构树根系形态特征、分形特征的改变密切相关。在接种幼套球囊霉的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试验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三叶鬼针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在石灰土基质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三叶鬼针草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试验设置正常浇水、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3个水分处理水平,比较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Glomus mosseae的三叶鬼针草植株与未接种植株的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P)、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三叶鬼针草叶片内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SOD、CAT、ASP、POD和PPO的活性都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在正常浇水条件下,接种Glomus mosseae对三叶鬼针草叶片内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没有影响,保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菌根并没有显著影响ASP与PPO活性,接种植株MDA含量在水分处理28d之前与未接种植株差异不显著,在处理35d时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SOD和CAT活性则未接种植株显著高于接种植株。POD活性在水分处理前期(7d,14d和21d)接种植株与未接种植株差异不显著,在水分处理后期(28d、35d)未接种植株显著高于接种植株。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未接种植株显著高于接种植株,对POD活性和PPO活性影响不显著,ASP活性则在21d前差异不显著,在28d和35d,未接种植株显著高于接种植株。保护酶系统变化表明,丛枝菌根有效地降低了干旱胁迫对三叶鬼针草的伤害程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严重亏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菌根对三叶鬼针草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
试验3:
干旱生境中接种AM真菌对三叶鬼针草光合特征的影响
试验设置正常浇水(A)、中度干旱(B)和重度干旱(C)3个水分处理梯度,比较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未接种三叶鬼针草之间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三叶鬼针草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光合色素含量因干旱胁迫而升高,胞间CO_2浓度则是在水分处理的前期(7d)因干旱胁迫而降低,在干旱处理的后期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水分利用效率则是中度胁迫的植株高于正常浇水处理组,而重度胁迫的植株则低于正常浇水处理组。在正常浇水处理条件下接种Glomus mosseae对三叶鬼针草光合参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在中度胁迫条件下,接种植株较未接种植株在水分处理的28d之前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在重度胁迫条件下,虽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接种植株高于未接种植株,但是二者并不显著。研究认为,干旱胁迫对三叶鬼针草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水分处理的前期表现为气孔因素制约,在后期则主要是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浇水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三叶鬼针草的光合作用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通过改善三叶鬼针草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等减弱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因为土壤水分的严重匮乏以及土壤干旱的时间延长而受到限制。
试验4:
丛枝菌根真菌对水分胁迫条件下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开花的影响
利用盆栽法研究了接种AM真菌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对三叶鬼针草开花时间和单株开花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三叶鬼针草的开花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但是不显著;而对单株花序数量影响显著,表现为干旱造成三叶鬼针草单株花序数量升高。接种AM真菌之后,三叶鬼针草植株开花时间明显提前。非胁迫条件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的三叶鬼针草植株和接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的植株分别比没有接种的植株始花时间分别提前了23d和13d;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植株较未接种植株开花时间也显著提前。在单株花序数量上,接种AMF的植株不同于未接种植株,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显示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单株花序数量增加,产生大量种子是其入侵的重要机制;而接种AM菌根使得三叶鬼针草开花期提前、开花数量增加,可能与AM真菌提高了植株对土壤中N、P的利用效率有关。
试验5:
石灰土上草本植物根系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显影技术,比较了生长于石灰土和紫色土上的草本植物根系内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分属12个科的17种宿主植物分别种植于石灰土和紫色土上,120d后收获取样,通过CTAB法提取共生菌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的DNA,用特异引物U1/U2扩增编码核糖体28S大亚基的rDNA部分序列,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染色。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于石灰土上的17种宿主植物根系内共发现AMF条带29种,平均每种宿主植物感染AMF 8.29种;生长于紫色土上的17种宿主植物根系内发现AMF条带24种,但是平均每种宿主植物感染AMF 9.47种。根系内的AMF包括特异的AMF类群和共有种群。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AMF对宿主植物的侵染具有科属的专一性,同时,这种专一性又受到土壤环境等外在条件的影响。
总之,尽管丛枝菌根对宿主植物的保护作用在严重干旱和长时间干旱的条件下受到限制,但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干旱造成的对植物的伤害,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在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本文中,石灰土中AMF种类并不低于紫色土,同时AMF对宿主抗旱性影响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丛枝菌根应用于实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
|
|
1 |
宋勇春,冯固,李晓林;接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红三叶草利用不同磷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
2 |
任嘉红,张晓刚;VA菌根真菌提高沙棘抗旱性机理的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
3 |
曾松荣,方白玉;VA菌根真菌研究概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
4 |
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李华,曹志洪,吴龙华,宋静;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
5 |
张万红;唐明;;中国北方VA菌根真菌资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6 |
盛敏;唐明;张峰峰;黄艳辉;杨保伟;;土壤因子对西北盐碱土中VA菌根真菌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
7 |
魏改堂,汪洪钢;VA菌根真菌对药用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生长、营养吸收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
8 |
毕国昌;赵志鹏;郭美珍;;柑桔幼苗接种VA菌根真菌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0年02期 |
9 |
林先贵;VA菌根真菌在台湾园艺作物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92年04期 |
10 |
张亮成;;菌根真菌与植树造林[J];大自然;1983年01期 |
11 |
刘延荣,方宇澄,黄镇;山东烟区土壤VA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2 |
陈欣,方治国,唐建军;红壤坡地杂草群落VA菌根真菌的宿主物种调查[J];生物多样性;2001年02期 |
13 |
梁宇,郭良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马克平;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
14 |
蒋敏;闫伟;白淑兰;韩胜利;方亮;;内蒙古西部区3种乡土荒漠植物VA菌根真菌资源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4期 |
15 |
E·C·Pond·J·A·Meng;W·M·Jarrell;熊礼民;;从盐土中分离的VA菌根真菌对盐化土壤上番茄生长的促进作用[J];盐碱地利用;1986年01期 |
16 |
张斌成;植物、真菌、动物之间奇妙的合作——浅论树木-菌根真菌-食菌动物系统[J];自然杂志;1989年10期 |
17 |
苏凤岩,徐卿德,李维光,雷启迪;刺槐接种VA菌根真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1992年04期 |
18 |
王幼珊,张美庆,邢礼军,王克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VA菌根真菌 Ⅰ.四种硬囊霉[J];真菌学报;1996年03期 |
19 |
许学明,岳凤荣;VA菌根真菌纯系增殖培养条件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20 |
李莺,王虹,薛鹰;非灭菌条件下VA菌根真菌对紫茉莉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