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摘要】:
职业生涯高原是个体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个体职业生活和组织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对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随后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组织企业里。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则一直隐含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探讨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但其研究视角主要立足于教育学,而从心理学视角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展开的研究很少见。本研究以文化本位的心理学研究为导向,以系统结构假设为出发点,以现有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不同研究取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探索。具体而言,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冈素分析技术,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特点;应用典型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间的关系;运用社会认知加工的一些实验范式,探讨了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认知-情绪加工特点,并证实了职业生涯高原教师负性职业自我图式的存在。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模型、相关因素、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情绪加工等问题进行了9项研究。综合这些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一个多维度的层级系统,由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构成。
2.编制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适合作为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
3.当前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处于中等水平,但四个因子的表现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教师在内容高原上的分值最低,在层级高原上的分值最高。
4.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发展随教龄和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但各因子间的发展有差异;教师职业生涯总体高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内容高原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男教师的内容高原得分远高于女教师;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学校性质上的差异,但示范学校在内容高原因子上要显著高于其它学校,在职级高原上要显著低于其它学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存在显著的学校所在地差异;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在总体高原以及趋中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三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学历和职位差异;
5.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各因子与其工作效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教师职业生涯总体高原及其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和层级高原三因子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职级高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负相关,与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
6.人格特征是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内源调节变量;
7.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再认、启动等认知环节存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
8.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
9.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存在与职业信息有关的负性自我图式,该图式主要包括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内容。
本研究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研究内容上,构建并验证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模型,编制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具有较好信效度指标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考查了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特点,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关系,证明了人格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探索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认知-情绪加工特点。(2)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将社会认知加工的实验范式引入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领域。(3)在理论建构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首次提出和验证了“人格是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内源调节变量、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负性职业自我图式”的观点。
本研究丰富了职业生涯高原的内涵,尝试进行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本质和帮助教师规避和有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