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问题研究
【摘要】: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现象在一个区域的内部表现得尤为突出。忠县是三峡移民搬迁重点县,同时也是重庆市市级扶贫开发的教育大县。由于长期受公共政策“城市偏好”的影响,公共教育资源在忠县城乡间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县城所有,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在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受教育的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不仅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实现,也制约了忠县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根据系统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历史上“二元结构”等因素都是造成忠县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现状的“先天原因”,再加上“后天补给不足”——政府曾经不公平制度的限制,导致“马太效应”,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才会造成目前巨大的城乡差距。可以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换而言之,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实质是资源的贫困。先天性的资源贫困可以说是现实当中或者是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对后天性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却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公平这个长期且动态的过程当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才是问题的关键。
鉴于此,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助,“反哺”农村教育;调整教师资源结构,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利用高等院校资源,帮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鼓励多元化办学,合理配置、调节社会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