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典型群落的水源涵养效应研究
【摘要】:
重庆石灰岩地区土层浅薄,土壤容量少,贮水能力低,入渗系数大,加上该区地形以石山坡地为主,人口压力大,陡坡垦殖比例大,降雨变异系数大,使得该区植被多发生逆向演替。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选择该区四种典型群落进行研究。四种群落分别为:柏木群落(Cupressus funebris community)、慈竹群落(Neosinocalamus affinis community)、棕榈群落(Trachycarpus foribunda community)、构树群落(Broussonetia papyrifera community)。通过比较四种典型群落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为重庆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方式或恢复物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植被调查,描述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典型群落的特征。(2)通过林冠层叶片储量调查及其持水实验,比较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群落林冠层的滞水能力:通过四种林下枯落物调查及其风干和持水实验,比较四种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将林冠层与枯落物层综合比较四种群落地上部分持水能力。(3)通过土壤容重和持水量的研究,比较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群落土壤层的持水能力;通过土壤有盖、无盖实验,获得土壤最大水分渗透速率和最大水分蒸发速率;通过四种群落土壤中根系生物量及形态指标测定,比较四种群落土壤蓄水能力。
结果表明,该区群落外貌特征主要由草质、全缘、复叶、中型叶为主的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群落的外貌特征、垂直结构及盖度结构等都体现了该区仍处于亚热带次生演替前期,微环境较为干旱。四种群落类型中,构树群落所处环境最为干旱。
四种群落林冠层单位面积总的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慈竹群落(9.07t·hm~(-2))>构树群落(4.37t·hm~(-2))>柏木群落(3.37t·hm(-2))>棕榈群落(2.97t·hm~(-2));四种林下枯落物的厚度为:柏木群落(6.12cm)>慈竹群落(2.42cm)>构树群落(1.82cm)>棕榈群落(1.02cm)(p<0.05):枯落物的储量为慈竹群落(13.07t·hm~(-2))和柏木群落(11.73t·hm~(-2))大于棕榈群落(5.63t·hm~(-2))和构树群落(3.65t·hm~(-2));枯落物自然含水量为:慈竹群落(72.60%)>柏木群落(71.7%)>构树群落(55.3%)>棕榈群落(34.0%);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慈竹群落(30.45t·hm~(-2))和柏木群落(23.97t·hm~(-2))大于棕榈群落(12.78t·hm~(-2)),构树群落(11.40t·hm~(-2))最小。四种群落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为:慈竹群落大于柏木群落,以上两群落均大于棕榈群落和构树群落。
通过土壤容重、持水量测定,比较四种群落0-40cm土壤的最大持水能力。表现为:柏木群落(2378 t·hm~(-2))最大,其他三者无显著差异;总孔隙、容纳重力水的大孔隙以及毛管孔隙状况均以柏木群落最好,构树群落最差。通过土壤有盖、无盖实验,得到土壤最大水分渗透速率在四种群落间无显著差异;水分蒸发速率以柏木群落最大,构树群落最小。根系生物量及形态指标体现出构树群落的土壤蓄水能力最差。综合土壤容重和持水量、水分渗透速率和蒸发速率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得到四种群落根系、土壤层的蓄水能力以构树群落最差,柏木群落最好,慈竹群落和棕榈群落间无显著差异。
综合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三个层次,得到重庆石灰岩地区四种典型群落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为:构树群落水源涵养能力为四者中最差。慈竹群落地上部分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柏木群落根系、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说明柏木或慈竹均可用于该区植被恢复,并各有优势。
|
|
|
|
1 |
关雪;李枫;沙剑斌;曲文慧;;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季节性变化调查[J];野生动物;2009年04期 |
2 |
彭春良;颜立红;方英才;;湖南珙桐及其群落的初步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89年01期 |
3 |
李伟,程玉;洪湖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的定量分析Ⅰ.微齿眼子菜群落[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4 |
蚁伟民,张祝平,丁明懋,王伯荪;鼎湖山格木群落的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J];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5 |
陈步峰;潘勇军;肖以华;徐锰;陈进;吴敏;段金平;;广州南沙海岸防护林群落的生态效应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
6 |
张建丽;张丽红;陈丽萍;李军鹏;赵念席;高玉葆;;不同管理方式对锡林郭勒大针茅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的恢复作用[J];中国草地学报;2012年06期 |
7 |
蒋万祥;陈静;王洪凯;胡遵鲁;杨宁;陈康;;山东蒙山线蚓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
8 |
爱新·恒善;对威塔克《群落与生态系统》一书第二版的简介[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年02期 |
9 |
吴亚;金翠霞;;群落生态学与有害生物防治(三):群落的空间与时间结构和有害生物的预测与控制[J];生态学杂志;1987年01期 |
10 |
沈泽昊,林洁,陈伟烈,金义兴;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的结构与更新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
11 |
李援越,祝小科,朱守谦;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程度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2 |
吴亚;金翠霞;;群落生态学与有害生物防治(一):群落与有害生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生态学杂志;1986年03期 |
13 |
吴德林,Arthur G.Cleveland;得克萨斯南部灌木地小啮齿类群落初步观察[J];动物学研究;1992年02期 |
14 |
彭明春,党承林;云南鸡足山元江栲群落和高山栲群落的植物种间结合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2期 |
15 |
张佳宁;胡小柯;朱国庆;李亚;;民勤绿洲霸王群落的植物多样性[J];草业科学;2013年11期 |
16 |
黄培祐;李启剑;袁勤芬;;准噶尔盆地南缘梭梭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
17 |
邱永松;南海北部大陆架鱼类群落的区域性变化[J];水产学报;1988年04期 |
18 |
卜书海,韩崇选,吴风霞,师建银;新疆吉木萨尔县林地鼠类夏季群落结构[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9 |
安丽娟;朱志红;王孝安;郭华;;子午岭马栏林区主要植物群落复杂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20 |
郝文芳;杜峰;陈小燕;梁宗锁;;黄土丘陵区天然群落的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