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微地形对石灰性紫色土肥力因子的影响
【摘要】:
有关土壤肥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土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与土壤母质、地形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紫色土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类土壤资源,保护和提高紫色土肥力质量是紫色土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往对于紫色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色土母质之间的比较方面上,对于地形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水土流失方面,而对于同一母质条件下,微地形对紫色土肥力质量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遂宁组母质土壤为研究对象,从剖面及地形角度入手,分别对剖面层次及地形部位间的肥力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肥力因子与地形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受微地形因素影响的肥力因子,为今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
1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剖面养分元素的分布特征
不同地形部位剖面层次中的养分元素分布不同,在丘顶有机质和全铜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4.02~(**),n=12;F=40.53~(**),n=12),在丘顶除全氮达显著性水平(F=8.56~*,n=12)外,其余差异均不显著。在丘腰处剖面层次间的分析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锌含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未见极显著水平。在丘脚处的土壤剖面的层次分析中,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锌含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说明在丘脚处的土壤发育程度较丘腰处深。pH在剖面层次中的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其原因可能是人为的长时间耕作施肥和雨水的淋溶,导致土壤pH值发生变化,而深层土壤的pH值接近土壤母质,造成层次之间的差异较大。
2养分元素在不同地形部位中的分布
通过对三个地形部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比较,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交换量、全铜、全锰和有效铜从丘顶到丘脚含量逐渐增加,但方差分析表明三种地形部位间除全氮和有效铜差异达显著性水平(F=5.94~*,F=4.29~*,n=12)外,其余元素差异不显著。pH和有效铁从丘顶到丘脚逐渐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是差异不显著。在三个地形部位中碱解氮、缓效钾、碳酸盐、全锌、有效锌、有效锰含量均呈现出:丘脚>丘顶>丘腰,其中有效锰与有效锌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性(F=5.56~*,n=12)和极显著性水平(F=12.24~(**),n=12)。通过对三个地形部位19个土壤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遂宁组发育的红棕紫泥土上,除大部分元素受土壤母质影响外,微地形条件对该类土壤一些指标也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全氮、碱解氮、全锰、有效铜和有效锰等元素的影响。
3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元素中,pH与有机质和全氮,有机质与全氮,全氮与碱解氮在三个地形部位中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而在丘腰和丘脚处,pH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存在着相关关系,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全氮与碱解氮、速效磷:全磷与速效磷;碱解氮与速效钾、缓效钾;速效钾与缓效钾有相关关系。在微量元素中,仅在丘顶和丘腰处,全铜与全铁、全锰、有效铜、有效锰,全铁与全锰,全铁与有效铁存在相关关系。在丘腰和丘脚处全锌与全铁:有效铜与有效铁存在相关关系。在三种地形部位中,微量元素没有共同的相关关系规律。在常规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相关关系中,没有共同的相关关系,仅在丘腰和丘脚处全锰与缓效钾存在着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