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摘要】: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系统健康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生态系统健康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和自然系统的综合性科学。生态系统健康的提出只有1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内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对各类型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与实践研究等问题,这些研究主要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管理程度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但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则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最终必将影响人类健康水平,并且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及居住的适宜度。都市圈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城市都市圈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社会经济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去年,是重庆直辖的第10个年头,重庆的社会经济需要发展,都市圈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对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及调控途径研究,找出潜在风险及问题成因,可为城市都市圈规划、城市都市圈改造、城市都市圈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对维护重庆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包括文献综述在内的一共6章内容构成。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生态健康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研究内容、评价方法等,回顾了生态健康学的研究历程,并对生态健康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就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通过对重庆都市圈自然、经济、社会现状的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隔一年取值一次,对2000—2006年重庆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提出了改善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环境管理对策,期望能对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为其他城市的生态健康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结合重庆都市圈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现实情况,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都市圈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个方面,选取37个指标全面反映了城市生态健康的内涵,以国内外相应指标值为参考设置标准值,形成了包括指标体系、权重、评价标准在内的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2)根据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以一年为间隔,对1997—2006年重庆都市圈的生态健康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水平在1997年至2006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各单项指标之间发展不协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之间增长速度差别较大等问题。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了对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产生胁迫的限制因子分别为:人均GDP、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财政科技支出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以及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此外,部分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3)通过对重庆都市圈的生态健康状况分析,希望能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改善重庆都市圈生态健康状况的主要对策有:合理推进城市化,规范都市农业;软化经济结构,增加产业科技含量;控制人口增长、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坚持蓝天碧水宁静绿色四大工程、保护城市绿地;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进行有序化的城市功能组织系统建设。
|
|
|
|
1 |
胡会峰,徐福留,赵臻彦,詹巍;青海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
2 |
李瑞改,许振文,刘惠清;生态健康评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3 |
刘红;管理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新疆环境保护;2000年04期 |
4 |
陆凡,李自珍;沙坡头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0期 |
5 |
陈昆玉;生态系统健康:战略环境评价的生态可持续性目标(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2期 |
6 |
孔红梅,赵景柱,马克明,张 萍,姬兰柱,邓红兵,陆兆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4期 |
7 |
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年03期 |
8 |
吴刚,韩青海,蓝盛芳;生态系统健康学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土壤与环境;1999年01期 |
9 |
闫旭骞,张顺堂,袁怀雨;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何建华;;生态安全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山西水利;2006年01期 |
11 |
白音达来;;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2 |
杨肖娥;;绿色技术与生态系统健康[J];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05期 |
13 |
袁兴中,叶林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群落学指标[J];环境导报;2001年01期 |
14 |
闫旭骞;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研究[J];中国矿业;2005年11期 |
15 |
钦佩;;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热点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
16 |
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17 |
胡枭;戴怡新;;乡土植物在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中的应用[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8 |
刘唐松;戴全厚;;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综述[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
19 |
武兰芳,欧阳竹,程维新,张兴权;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
20 |
成换换;饶碧玉;;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