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

毛志刚  
【摘要】: 上古汉语因果连词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学者们也做了一些研究,但相对缺乏系统性。对因果连词的使用情况、连接功能及其形成过程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进一步研究了上古汉语的因果连词。全文分七章,共33000多字。主要内容如下: 1.讨论并界定了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的范围,确立上古共有14个因果连词,表因连词7个,即“以”、“用”、“惟”、“为”、“因”、“由”、“缘”;表果连词7个,即“用”、“以”、“故”、“肆”、“是用”、“是以”、“是故”。 2.按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四个时期考察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的历时分布。上古的因果连词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发展历程。 3.考察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的使用格式,即单独使用、成对使用格式。包括表因连词、表果连词的单用;连词与连词、连词与副词的配对使用、连词与“[之、其]所以”的搭配使用格式。 4.考察上古汉语因果连词及搭配格式反映出的语义和语用。其反映的语义关系有事实因果、行事因果和推论因果,其形成句式分释因句和纪效句,释因句、纪效句表达的信息焦点分别在因句和果句。 5.考察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的衔接功能,包括连接复句分句、复句、句群、段落等。 6.考察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的形成过程,揭示其形成的语法化条件与机制。 7.讨论上古汉语因果关联词定性方面存有争议的有关问题,从另一角度阐释因果连词范围界定的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世禄 ,杨剑桥;论上古带r复辅音声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黎江影;;土拐话人称代词浅探——兼论上古汉语是否有格的变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郑作广;;上古汉语系词问题的思考与探求[J];河池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4 蒋敏;一个有待重加探讨和限定的古代汉语理论[J];皖西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侯玲文;;汉语朝鲜语“邑”“默”声系对应词考证[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6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7 汪大明;;上古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无标记转指[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肖永凤;;上古汉语状中偏正结构的特殊性[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9 王为民;张楚;;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确定元音音位的方法商榷[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10 李瑾;;《周易》古经兼类词及其语义关系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11 康忠德;;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J];理论观察;2010年02期
12 ;《第三—五世纪汉语语法概论》[J];当代语言学;1978年02期
13 许威汉;再论古汉语教材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14 ;会议宣读论文目录[J];中国语文;1996年06期
15 伍和忠;;上古汉语表“经验”的一种特殊形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6 伍和忠;;上古汉语表“经验”的手段[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17 匡鹏飞;;上古汉语时间复句说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8 唐作藩;普通话语音史话(五)[J];语文建设;1986年03期
19 郑张;尚芳;;上古汉语的S-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20 金理新;汉藏语的肢体与动物名词前缀_(S-)[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永安;;汉藏语系语言诗歌押韵情况简析[A];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王克喜;;论汉语“是”与西语“to be”对中西哲学与逻辑学的影响[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余光煜;;说“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副词[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许敬生;;简论中医古代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的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艳红;上古汉语突厥语对应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7 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国一姝;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陈孝玲;侗台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贾李娟;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渠佳敏;上古汉语声调研究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倩;从几组同义词的辨析看上古汉语词汇意义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9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阿尔森(SKVORTSOV ARSENY);上古汉语及现代汉语篇章主述位推进模式对比[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钱文忠;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N];文汇报;2007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 石美珊;孔子有无职业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任文京;全面而精当的《论衡词典》[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8 王宁;从《经籍籑诂》看《故训汇纂》[N];光明日报;2003年
9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